创新职教扶贫的思考

20.04.2016  10:58

创新职教扶贫的思考

赵金玲

 

当前,我省有47.4万农村贫困人口,未来五年,这一群体的扶贫脱贫,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精准扶贫离不开教育扶贫,特别是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针对青少年进行职业教育扶贫,可以“帮助一个孩子、扶持一个家庭”,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三种渠道,助力精准扶贫,帮助实现贫困家庭尽早脱贫。

  实施校政合作

  将技术技能送到田间地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家庭的成员实现就业或创业需要一技之长,要有与当地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需求对应的技术技能。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和市县、乡镇政府的合作,将技术技能的培训送到田间地头,满足贫困人员就业创业的现实需要。

  实现一个地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需要区域产业的准确定位和发展壮大,为贫困人口创造增收的岗位和机会。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曾经是鲜为人知的偏远苗族村庄,当地群众收入很低。自从定位发展以苗族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镇里对全村农民进行了专门的技能培训。如今,干净整洁的村落、优美秀丽的风景、淳朴热情的民风、美味可口的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农民笑了、乐了,腰包鼓了。

  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不能只盯着校园里的学生,要将视野放宽到基层乡镇、村庄,通过现场调研,了解贫困地区群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地培训。省属职业学校、市县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具备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两种功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扶贫攻坚上,发挥更大效应。例如,近年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乡镇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民非常需要电商技能等知识的培训,职业教育可以积极介入此类培训。职业学校要对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做更深入的了解,积极开发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培养和培训全产业链条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

  打造企业扶贫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企业通过与职业教育的携手,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当前,不少大型企业经常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为贫困家庭送温暖等公益慈善活动。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将这些零散的“公益慈善活动”打造成长效的扶贫机制。

  一阵风,一阵雨,雨过地皮湿,这样的扶贫徒具形式。为避免企业扶贫陷入这种老路,各级政府需要把扶贫对象的大数据平台向社会公开,让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到直接扶贫中来,增强扶贫力度,注重精准发力,拓宽合作领域,共促社会发展。

  我省中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凸显了专业聚合的优势。笔者建议,可以通过中职教育集团和企业集团全面对接,组建涉及更多专业的扶贫主题班级,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这样可以让贫困家庭的学子,一走出中职学校的大门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助力扶贫,关键在于找准企业需求与学校技能培训的结合点,需要发挥各方力量,做好统筹规划,学校应积极谋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部门也应当搭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各方共赢。

  推动校校合作

  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教育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贫困子女中初中毕业生未升入高中的有50万人。具体到海南,每年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和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总和,和当年初中毕业生的人数相比较,却有着万余人的差距。这些学生去了哪里,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值得关注。

  这些孩子没有学历,没有技能,他们中不少人很可能沦为“贫困人口”。因此,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中职学校、初中学校的合作,避免中学生过早辍学,很有必要。笔者认为,要对这部分学生提前关注,可让中职学校在初中学校尤其是初三,开设相关职业教育课程,让那些升入普通高中有困难的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毕业之后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术技能。

  同时,全省要建设“职业教育实践周”、“实训基地开放日”系列主题活动,让初中学生可以随时进入中职学校参观体验,认识职业技能在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职学子是如何在中职学校实现人生增值的。

  除了和初中学校的合作,优质中职学校与薄弱中职学校的合作,也可以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今年初,省教育厅组织6所省属中职学校对口帮扶8个民族市县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优质学校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将自身优质的课程资源,通过“云平台”、“同步课堂”,让在市县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就读的贫困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有出彩的人生。

  (作者系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校长)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6年4月20日    A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