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美 农业强 农民富
茂密的槟榔林掩映民居,小径蜿蜒曲折,三角梅、朱蕉姹紫嫣红。阳春三月,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北仍村犹如风光迤逦的公园,令人心旷神怡。
琼海市在城镇化过程中,悉心保护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和农业生态本色,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路径。
“三不一就”保留原生态
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做到既留住“乡愁”,又让村民享受到生活提升? 2012年底开始,琼海市委、市政府将“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作为一条准则大胆探索。政府出资对镇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提升,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根据各镇村特点,引导百姓发展特色产业。两年多时间,琼海市在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
琼海市委副书记张忠惠说,对游客而言,在琼海能欣赏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历史人文风貌;对本地百姓来讲,“种树不砍树,修房不拆房”尊重了传统习俗;同时,农村也能和城市一样拥有自来水、电力、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这让“三不一就”的城镇化模式很快被村民接受。
乡村美了,紧邻北仍村的几个高档小区纷纷拆除围墙,和北仍村融为一体。
“农旅融合”促产业升级
在琼海嘉积镇的万亩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遍布五彩稻、草莓、万寿菊、格桑花等观赏性农作物和花卉。经营者是产业融合造就的新型职业农民。
当地53名农民以地入股,成立了琼海芳草园农民花卉种植合作社,把原来一年种两季稻的耕作方式变成了一季稻一季花卉。记者了解,合作社种植的360亩“龙寿花海”成了春节黄金周的一大景点,期间每天门票收入就有5万多元。
琼海市还把村寨、河流、田野等用绿道、观光小径等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批特色旅游村,村民们因地制宜建起了农家乐、咖啡屋、乡村客栈、采摘园等。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变身为市民,从单一生产性收入增加到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4项收入。
嘉积镇礼都村委会多文村村民黎文福等人合伙开了“多文人家”农家乐,自己做主厨,除了一部分闲置土地出租的租金,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工资,年底还有股份分红,年收入比以前在城里打工翻了一倍多。
农旅融合使得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在琼海市GDP中所占比重达到48%,比排在第二位的农业高出10.4个百分点,调结构、转方式效果越来越明显。
乡村变美唤回归创业
记者了解,近年来,琼海建设以文化为灵魂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吸引了各路能人在家门口创业兴业。
借助南海渔耕文化的城镇化改造,使潭门镇海洋工艺品生意名声大振。离家35年的何声传在香港经营一家小有名气的茶餐厅,去年回到老家后,决定将香港的餐厅转让,在潭门和自家兄弟合伙开了“渔家小屋”农家乐。
“我的理想是能把潭门千年的渔家文化,通过乡村旅游传承下去。政府给我搭了这个平台,我多年的理想正在实现。”何声传说。
北仍村的王秋香曾在一家四星级酒店打工17年,去年6月份辞职回村开了间咖啡屋,带动了村里十几名乡亲就业。“现在在村里开咖啡馆,不仅能陪伴和照顾父母,而且每个月能赚1万来块钱。”王秋香很是满足。
如今,潭门工艺品制作加工行业累计创造了1.5万个就业岗位,超过7000名潭门人返乡创业就业,镇产值由几年前的不到1亿元猛增到现在的50亿元。
当地领导表示,村民的大量回归体现了琼海市通过城镇化解决城乡二元化的成效:城乡边界模糊、多种产业融合、农民身份多元,并向市民转化,生活品质就地提升。“这既让老百姓从城镇化中得实惠,又增强了百姓的认同感。”
新华社记者 金敏 夏冠男
(新华社海口3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