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过度养殖威胁水质 百万斤鱼缺氧而死
傍晚,陵水新村港内21.97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渐渐平静下来,海水映着落日,波光粼粼。
在新村港内养了十几年鱼的徐隆兴(化名),却没有丝毫心情欣赏这景色。他独自坐在自家渔排上,心里害怕,“如果这片海不适合养殖了,以后究竟能干些啥?”
近几年来,由于陵水新村港内养殖面积激增,导致该海域内海水质变差、溶氧率降低,以至养殖场内鱼类缺氧事故频繁发生。更严重的是,今年年初甚至出现养殖鱼类(金鼓鳗鱼、珍珠龙胆)大面积死亡的惨剧。面对越来越脆弱的海水环境,政府部门是时候该下决心救救这片海了。
养殖户损失:
百万斤鱼死亡,港内出现大量空网箱
今年年初,陵水新村港内遭遇了一场灾难——养殖区域内的金鼓鳗鱼、珍珠龙胆等鱼类大面积死亡,数量超百万斤。
近日,南国都市报记者跟随新村港内的渔民,沿着摇摇晃晃的养殖渔排,每走几步就能从渔排的间隙中看到漂浮在海面的死鱼。死鱼的腥臭味弥漫整个海面。记者沿着港湾南边海岸线查看,远远望去,整个海岸线白茫茫一片,四处散落的死鱼,伴随着阵阵恶臭蔓延不断,跨度近5公里。
各类死鱼中,金鼓鳗鱼数量最多。其次,还有个头较大的珍珠龙胆、白鲳等。这些都是新村港内大量养殖的鱼类。
养了十几年鱼的渔民徐隆兴说:“从春节期间,便开始死鱼,一直持续到3月初。”
港湾内,养殖户游明亮家有36个养殖笼口,全部养殖金鼓鳗鱼,正常情况下将产出5万斤鱼,价值50余万元。可他家的鱼从正月初二开始陆续死亡,最多时一天死鱼重量超过1000斤。为了尽可能挽回损失,初三开始,游明亮低价贱卖养殖笼口内的金鼓鳗鱼。
3月3日,守着仅剩的一笼口鱼,游明亮给记者算账:“卖出去的鱼只有六七千斤,价格每斤5元,有时是4元。死鱼也有人收,每斤两三毛钱。一共卖出大约4万斤。算下来,我亏了40万元。”
乘坐新村港内来往的渡船,经过一处处渔排,随处可见已经闲置的渔排。更有甚者,部分养殖户已经将闲置下来的渔排进行出租,仅剩下一间小小的房屋孤零零漂浮在海上。
“这也是迫不得已。”养殖户杨秋荣说:“有的养殖户吃饭都成问题。他们贷款买饲料,这下钱都还不上。苗又不敢下,靠什么吃饭?”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有宁惊叹:“我在新村港20多年,从未见到今年这样的情况。”
鱼类死亡事件,一直持续到3月中旬才开始逐步好转。陵水海洋与渔业局一位负责人印象深刻,3月13日,渔民反映称病情已经得到好转。
这次事件,敲响了海水环境保护的警钟。
深层次原因:
缺乏科学规划,养殖面积已严重过载
鱼类为何死亡?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找。
“经检测发现,鱼类死亡是染病造成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有宁说,“这种病跟天气有着密切关系。”
春节期间受寒潮影响,海水表层温度下降,最低温度仅16度。李有宁说:“水温太低后,鱼不吃食,导致抵抗力降低。随后,温度稍有回升,一些病虫开始繁殖,这个时候抵抗力低下的鱼类便染病,进而造成大面积爆发。”
此外,春节期间,新村港内处于平潮期,最大潮差为0.48米,最小潮差仅0.18米,水流动力差,养殖网箱内水体交换量小,也是鱼类染病的又一因素。
如今,随着天气的回暖,整个新村港内已经开始恢复昔日的情景。李有宁说:“天气好了,这种鱼病也自然有好转了。”
最重要的原因则并非如此。
老渔民徐隆兴坚信:“更重要的原因是新村港内水质正在恶化,正在被污染。”他甚至哀叹,“新村港再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
追问根本原因,李有宁解释说:“这与养殖区域内长期存在的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现在,新村港内养殖密度过大,渔排无序增加,加重了环境负担;此外,人口的增加也导致废弃物的排放增加,这对整个新村港内的海水养殖环境都造成了破坏。”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新村港内的渔排养殖面积已经严重过载。
陵水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证实称,2011年,整个新村港内渔排养殖大概是600多户;可如今,据不完全统计,渔排已经增至800余户,部分养殖户还肆意扩大生产,“这些都给海水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该负责人说:“也是这个原因,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死鱼现象,海水溶氧率降低,鱼类缺氧更是频繁发生。只是今年特别严重。”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