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项目不能批而不管问而无责

10.07.2014  17:29

  围绕海口公共自行车租赁乱象,媒体已经持续追踪和关注了半个多月,从最初的“六问”,到后来的审批之谜,“经验”之惑,这些疑问的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公共自行车项目,究竟有没有人监管?

  笔者以为,只要带有“公共”两个字,占用了公共资源,哪怕交给企业经营,政府相关部门也不能当甩手掌柜。遍观杭州、武汉、株洲等地的公共自行车项目,无不是政府主导、公司经营、民众参与,多管齐下,才把这一盘好棋下活。

  而海南省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至少目前从三亚的情况来看,是失败了的。失败原因,自然主要是公司经营不善。但是三亚有关部门批而不管、审而不查,又何尝脱得了干系?

  海口的公共自行车项目,目前还没走到三亚那一步,但经营前期,弊端已多。客观来讲,我们还真不能如何指责洋嘉公司唯利是图,因为逐利本是企业的天性。但一个和政府约定公共项目,公司怎么说也要有点契约精神,把服务做好吧!服务做不好,建多少个数字信息亭都是白搭,企业也跑不掉一个挂羊头卖狗肉借公共资源牟利的嫌疑。

  作为管理部门,海口市容委当初因为洋嘉公司的“三亚经验”而把海口的项目也交给它运营,笔者以为,如今更应该因“三亚教训”而警惕。审批环节已过,数字信息亭已经建了200多个,再谈招标也是于事无补了。

  但是,对海口项目如今出现的问题,比如承诺的300个数字信息亭什么时候建完?已经建成不能供电的何时解决?占盲道、人行道的要不要拆除?市民呼声高还车不方便等问题如何完善?这些问题,相关部门不能再如当初三亚那样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了。否则,市民不买账,项目经营不下去,几千万的投资就又打了水漂。

  海南的很多公共服务项目,如平价菜店、咪表泊车等,都是前期规划很好,执行的时候却走了样。有些甚至沦为官商勾结牟利的工具,比如便民疏导点,这让人不得不从源头上拷问,这些公共服务项目从一开始的审批立项到中间的执行监管,再到最后的效果评估,有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透明公开的程序?公共资源究竟能不能这样不经任何招标公示直接上马?对经营失败的公共服务项目有没有事后追责的程序?

  这些疑问,也是公众对核心公共利益的关切,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拷问。笔者希望,从海口公共自行车项目开始,相关部门能够负起监管责任来,不要让又一个民生项目夭折。笔者还希望,对海口公共自行车的诸多疑问,有关部门能有一个合理的说法。在厘清公共自行车项目重重迷雾的过程,也是政府重塑公信力的过程。这一次,请不要让老百姓再迷糊下去了!(肖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