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守护祖辈那片蓝
守护祖辈那片蓝 ——镜头里的三沙生活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9日 11版)
三沙的海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由北岛、中岛、南岛等组成的七连屿就像一串宝石项链。贾代腾飞摄/光明图片
赵述岛上的环岛步道成为渔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步道旁边是正在建设的新民居。贾代腾飞摄/光明图片
西沙洲有专人看管树苗,绿树越来越多。贾代腾飞摄/光明图片
傍晚时分,海龟产卵后返回大海。贾代腾飞摄/光明图片
符永波在海龟产卵的地方插上一块木牌,在上面写下产卵的编号和时间。贾代腾飞摄/光明图片
七连屿附近的大面积珊瑚礁是珍贵鱼虾贝类,特别是海参、鲍鱼、龙虾、红石斑等海洋珍品的栖息场所。贾代腾飞摄/光明图片
赵述岛的居民晚上跳起广场舞。贾代腾飞摄/光明图片
“西沙、南沙和中沙,三沙自古我的家。爷爷在这采珠贝,爸爸在这捕鱼虾……”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立。作为中国地理位置最南、海域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这片蓝色国土承载着国人逐梦浩瀚南海的冀愿。2016年7月,在三沙市成立四周年之际,我先后登上了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以及赵述岛、北岛、西沙洲等岛礁,用镜头讲述渔民们守护祖辈留下的这片蓝色世界的故事。
大海龟产卵 小海龟破壳
下午6点,三沙市七连屿海龟保护站寻护员符永波跟平常一样,到北岛海滩边巡逻。每年4月到10月,是海龟上岸产卵孵化的季节。西沙群岛是我国海域为数不多的海龟上岸产卵点。突然,符永波放慢了脚步,压低了声音,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龟壳直径一米多的海龟正趴在沙堆上产卵。
海龟通常是夜间随潮水上岸。雌海龟会选择沙质松软的海滩,用鳍掘出一个洞穴,然后把乒乓球大小的卵产在洞里。产完后,再用沙土把蛋掩埋,最后再在旁边扒一个假洞。
“按理说,海龟不会在天没黑的时候冒险上岸产卵,今天提前了,可能是因为台风马上要登陆的缘故吧。”符永波激动地说。
海龟一年上岸产卵5次,平均一窝能产七八十枚卵,但据统计,每100只小海龟中只有一只能存活,并且通常要20年才成熟。
约两小时后,大海龟产卵结束,慢慢地爬回了大海,消失在视线中。“快来,快来!”符永波难掩喜悦之情,“今天咱们算是走大运了。”就在距大海龟产卵地不到50米的另一处海龟窝里,沙子在不断松动,不到3分钟,小海龟从沙地里冒出来,一只、两只、三只……这些小家伙们,仿佛听见母亲在大海的呼唤,争先恐后地朝海里爬去。
符永波在刚产卵的海龟窝旁插下标牌,并注明编号、时间。每一窝卵都登记在册,每一窝小海龟出窝的时间,都准确记录下来。
年过六旬的黄宏波是北岛海龟保护站的负责人。年轻时捕海龟挣工分,如今每天巡逻保护海龟,自1967年上岛以来,他与海龟打了近半辈子的交道,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20世纪90年代,海龟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黄宏波的工作之一就变成了保护它们。
整个北岛常住居民有14人,3个家庭,海龟保护站工作人员也是岛上的渔民。他们除了在北岛上巡逻外,也会到附近的岛礁轮流巡查。一是看有无将被海水淹没的海龟窝,需要将蛋转移;二是怕有人上岛偷蛋。
“海龟有个特点,就是它小时候从哪个沙滩孵化出来,等它成熟后,还会回到这个沙滩产卵。所以,一定要守护好这片沙滩。”黄宏波对同样是保护站一员的儿子黄锐叮嘱道。
昔日不毛岛礁 今朝绿树成荫
由于缺乏淡水,三沙不少岛礁植被稀少,有的甚至是不毛之地,满是白色沙粒和珊瑚碎石,太阳一晒,白花花刺眼。台风过境和海浪侵蚀破坏着岛礁的自然环境。西沙洲就是其中之一。
从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乘船,约一个小时便抵达西沙洲。从前,这里无人居住,到访者连个遮阴的地方都没有。“岛礁上种树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淡水!”居住在赵述岛的渔民梁昌健是最早一批在此种树的。2008年,赵述岛的渔民们在西沙洲种下了一片木麻黄树,为了种活这些树,他们轮流用渔船运淡水浇灌。如今这片木麻黄已经长到了两米多高,为每一个上岛之人提供阴凉。但一片林不足以覆盖整个西沙洲。三沙市成立后,启动了西沙洲绿化工程,陆续安装了海水淡化系统、雨水收集器、水泵等设施,并派专人维护。
“在岛礁上种树,我们也摸索出了一些特殊的方法。”西沙洲绿化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陈海仁介绍,由于缺土少水,所以挖好的树坑里要填充从海南运来的土壤、椰子糠及肥料,再按比例加入珊瑚沙,这样种植的树苗成活率才高。在不断探索中,西沙洲上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9%。椰子树、木麻黄、抗风桐,一排排整齐的树苗在海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海洋换了新耕法”
早在明清时期,海南渔民就以文字或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南海航行路线知识,并收录在《更路簿》中。渔民们凭此驾船前往西沙、南沙等海域从事捕捞。时至今日,三沙的渔民们依旧承袭祖辈的技艺,凭着一个罗盘,一本《更路簿》,便可在广袤的南海耕海牧渔。
在七连屿赵述岛,符名文和符明岗两兄弟是远近闻名的捕鱼达人。兄弟俩一个属虎,一个属龙,黝黑的皮肤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符家兄弟通常在退潮时下网,这时的鱼群会游进礁盘之间较深的海沟里,等待一两个潮水周期后再去收。此时,鱼儿们被围困在渔网里,他们就在网中潜水围捕。
在赵述岛上,还有一些渔民会选择天黑出海。他们带着强光手电,口含一根氧管,下潜二三十米深。这时,鱼群都在珊瑚礁盘里睡着了,如果用手电照射鱼的眼睛,它们会一动不动,相对容易捕获。
深夜下海,对体力和胆量都是考验,虽然渔民们早已轻车熟路,但年纪大一些的渔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行盘。渔民采用浮潜的方式,身后拖着一个筐,在礁盘里抓小鱼、割海参、捡螺。
但如今,随着社会发展,这些传统的捕捞方式正遭受现实的挑战——由于捕获量有限,所以经济收入不高。不过,三沙市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渔民转产转业的方式,逐步引导渔民从传统捕捞方式向服务业、养殖业转型。“海洋换了新耕法,渔民换了新活法。”七连屿工委书记王春对渔民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