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粽吃出文化味道:苏东坡创意流传至今

06.06.2015  20:33

  中新网儋州6月6日电 (记者 王子谦)热气腾腾的粽子出炉,香味四溢。在海南省儋州市,流传千年的粽子除了飘香外,还有着更深的文化意义:这里的粽子与苏东坡有着密切关系。

  儋州粽作为海南传统粽子,在外形上兼具海南粽与内地粽的特点,粽子呈方锥形,馅料一般以五花肉、猪脚、瘦肉、虾米等为主,粽子软绵、味透、米精馅多,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

  儋州地域文化传承人才、市作协主席谢有造介绍,儋州自汉代起开始制作粽子。据《儋县志》等文献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王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海南时,其坐骑刨井为将士解渴而得名白马井。人们取此井中之水蒸煮以虾米为料的粽子,故名“伏波虾米粽”。当时的粽子还是三角形,有联曰:“三角叶包三角粽,三角三尖;五敛根生五敛肉,五敛五齿。

  谢有造说,儋州粽子基本定型要归功于苏东坡。北宋时,一代文豪苏东坡谪居儋耳,连续三个端午节在这里度过,他创制的“东坡粽”别具风味。谢有造说,苏轼把中原的粽子制作工艺与海南的原材料相结合,教当地人包豆子粽、干鱼粽、鸭蛋粽等,并以此作下酒菜,后来苏东坡虽离开儋州,但是粽子的制作工艺却基本稳定了下来。

  现在在儋州,粽子不仅仅是节庆食品,还是大家钟爱的日常美食,家家户户都会做,人们以此来纪念苏东坡。宋代有诗云:“吾爱儋州粽,嫩香椰味浓。东坡传佐料,四海夺峥嵘。

  到了南宋,道教南宗白玉蟾到琼州松林岭炼丹时,包清粽蘸蜂蜜糖而食之,白氏粽法曾流行一时。

  明朝初期,儋州洛基地区走出了“威武将军”符南进、“嘉应将军”符那宽,他们晚年荣归故里后,平时喜欢吃粽子,这就是“洛基粽”的源头。

  及至清代,食粽与普通百姓家更为亲近,时进士作《儋州赋》有言:“五月端午,角黍相送。”《训童杂记》有云:“细看杀鸡包粽,岂非亲戚来家。

  新中国建立后,源远流长的儋州粽子由于美味而名扬八方,成为畅销的地方特产。儋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朱秀杨说,近年来儋州粽子的生产规模逐年递增。2013年粽子产量超过600万个,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2014年售出儋州粽子750多万个、销售收入逾9000万元;今年预期销售目标至少800万个,销售收入将突破1亿元。

  儋州粽子和苏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儋州也借此展开广泛宣传。据儋州市旅游局介绍,2014年由于推出“品香粽、摘黄皮、游儋州”活动,端午节期间该市接待游客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49万元。今年端午节期间儋州市将开展以‘品味儋州香粽,感受东坡文化’为主题的粽子文化推广季活动,将与互联网结合,采取“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新营销模式,擦亮儋州粽子这一“金字招牌”。儋州市长张耕表示,儋州市正在争取国家质检总局通过儋州粽子地理标志认证审查,让儋州粽子更具市场价值。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