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今年粽子产销两旺 收入首破亿元大关

24.06.2015  15:37

  儋州特色香粽远近闻名,畅销省内外

  今年端午节期间,儋州粽子产销量再创新高。据儋州市商务局统计,今年端午期间儋州粽子卖出了850多万个,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

  据了解,儋州市委、市政府将儋州粽子作为富民兴市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产销量与年俱增。据统计,儋州市有上百个粽子厂家,其中具备常年生产能力的有30多家。近年来,儋州粽子的产销,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态势:2013年,儋州粽子产量超过600万个,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2014年,由于推出“品香粽、摘黄皮、游儋州”活动,端午节期间共卖出“儋州粽子”750多万个、销售收入超过9000万元。

   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一般粽子厂家的包装为10个或12个一提,最新出品的儋州粽子甚至是6个一提。而儋州“五哥粽子”的包装盒,比一般的粽子包装盒要大一些,可以达到20个一提。

  “五哥粽子”源于历史上有名的“洛基粽”,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明朝初年,儋州洛基地区走出了“威武将军”符南进、“嘉应将军”符那宽。他们荣归故里后,由于喜欢吃粽子,从而催生了独具风味的“洛基粽”。

  如今,秉承两大将军豪迈之气的“五哥粽子”,规模也越做越大。“这段时间市场行情不错,我每天都接到了好几笔订单,连续加班加点,一个月至少卖出10万个粽子。”儋州“五哥粽子”店负责人陈照用称。

  像“五哥粽子”那样以人命名的还有“黑姐粽”,从濒海的海头镇迁居到内陆地域的那大镇生产,将海、陆风味融合。另外,白马井地区的粽子叫做“伏波虾米粽”,这是因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海南时,其坐骑刨井为将士解渴而得名白马井,人们取此井中之水蒸煮以虾米为料的粽子。

  而“五色粽”则产于儋州南丰镇陶江深田一队村。其传承人莫丽玲说,“五色粽”起源于苗族“五色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用植物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蒸成,色香味俱佳。

  以上粽子品种,分别代表儋州内陆、沿海地区、松涛天湖附近苗族聚居地的特色美食。

  “海边居民做的粽子,鱼虾等海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原料;而进入内陆地域,居民做的粽子原料多以猪肉、豆类等为主。”儋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朱秀扬说。

  事实上,从面积广阔、资源丰富、百万人口大市中沉淀出来的儋州粽子,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全市有上百个生产厂家,其中具备常年生产能力的有30多家。

  儋州市委书记严朝君指出,市委市政府确定,要打造以儋州粽子为代表的九大品牌,突破性发展一批群众基础好、生产规模大、市场空间广的农业品牌,实现富民强市的产业发展目标。

  围绕这样的目标,儋州粽子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2015年生产销售儋州粽子的预期是800万个,三年内达到1000万个。”市商务局局长吴三敏说。他介绍,兼顾海陆风味,推动强强联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据了解,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儋州粽子厂家主要集中在那大城区。随着西环高铁和万洋高速的建成开通,儋州粽子厂家将陆续抢滩滨海新区,在“一市双城”大背景下做好产业布局。

  产业关联:纵横整合放大溢出效应

  长期从事粽叶生意的琼中人杨艺透露,去年他为儋州粽子企业供应了40万片粽叶,今年近一个月就从周边市县收购了60万片粽叶,但仍然满足不了儋州粽子生产需求。

  跟杨艺有同样感受的不乏其人。儋州逢秋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汉洲说:“我们合作社有12万只鸭,每天生产跑海鸭蛋近10万个,由于跑海鸭蛋是儋州粽子的主要原料之一,近半个月以来,有的粽子厂家提前两三天预订,很多人排队等待。

  儋州粽子原料主要包括新鲜咸鸭蛋、农家鲜猪肉、鱼虾等,包装材料则主要是粽叶。这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14年全市新增万头猪场1个、千头猪场14个、百头猪场92个;当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2.57万吨、同比增长2.1%。尽管跑海鸭蛋、猪肉和虾类等并不全部供应给儋州粽子厂家,但儋州粽子产业对其直接拉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在销售渠道上,儋州粽子也在拓展。海汽集团儋州分公司快递部有关负责人说,2013年、2014年端午节期间,该快递部运送“儋州粽子”超过40万个;今年,这里的快递业务又迎来了高峰期,在省内主要发往海口、三亚等地,在省外主要发往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由于邮寄业务量较大,儋州市邮政局专门针对儋州粽子推出快递费“两免一减”优惠:今年6月份邮寄儋州粽子,可以享受免真空包装费、免邮箱包装费和快递费8.5折的优惠。此外,“广和粽子”、“五哥粽子”等开设的网店,与实体店的营销同步推进。

  除了延伸自身产业链实行纵向整合,儋州粽子还与儋州黄皮、乡村旅游等横向合作,不断扩大外部收益,从而发挥溢出效应。

  “饿了吃儋州粽子,渴了嚼儋州黄皮”,这是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儋州黄皮在六七月份成熟,正好与品粽、吃粽的端午节在时令上相连。大成镇党委书记林春晓说,该镇黄皮年产值达1600万元。另外,儋州还拥有山河湖海的丰富旅游资源。

  基于此,儋州市政府副市长张广英说,该市积极引导,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使儋州粽子与黄皮、旅游业协同推进。

  儋州市旅游局局长李洪涛介绍,2014年端午节期间,推出的“品香粽、摘黄皮、游儋州”活动,共接待游客2.1万人、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1449万元、同比增长23%。2015年2月7日,儋州启动“东坡文化体验之旅”,让创制了“东坡粽”的东坡先生“统领”相关产业。儋州粽子,成为数十万游客的必尝美食。

   产业升级:标准步伐初显品牌效应

  今年儋州粽子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最根本的支撑力量在于质量保障。“我们全程监管儋州粽子质量安全,经过多次检测,儋州粽子没有质量安全问题。”儋州药品食品监督局稽查大队负责人温碧峰说。

  从原料到餐桌,儋州粽子积极构建质量可追溯系统。以猪肉原料为例,2014年,儋州获评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市称号。在制作方面,儋州粽子行业协会理事长、儋州广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传明说:“儋州粽子的制作工序复杂严谨,至少有15道工序,这已经成了一种‘儋州程序’。

  构建“儋州程序”,为培育精品名牌提供标准化条件。儋州市长张耕指出:“品牌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儋州农业提升的突破口就在品牌发展,要进一步抓好质量和品牌设计。”他提出,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通过儋州粽子地理标志认证审查,在海口、三亚、儋州等地开展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利用网络推销。

  近年来,儋州市列出专项资金,支持粽子产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今年端午节期间,推出了统一着装的“儋州粽子”。超凡脱俗的东坡先生形象,出现在这款包装上,他的身后印着那首荡气回肠的临别诗:“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还有一款图案,是一群头戴东坡笠的儋州人携手演唱儋州调声的情景。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的儋州调声,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粽香也怕巷子深。儋州开动各种宣传推广手段大力吆喝、叫卖儋州粽子,全程助推儋州粽产业破亿。儋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雄峰表示,儋州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获评“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在如此厚重的文化氛围里,宣传部门精心策划“2015儋州粽子文化推广季”宣传推介活动,将主题“千年儋耳粽?万家端午情”的“儋州印象”,定格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使得儋州粽品牌及其文化影响力得以彰显与扩大。

  儋州粽子在产业升级进程中,以“真金不怕火炼”的过硬质量,将品牌形象烙于消费者心灵深处,从而做大做强这个古老而新生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