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两位健在琼籍南侨机工:改名从南洋回国抗日

29.09.2014  17:22

      原标题:最后两位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  你们了不起

      96岁的老机工张修隆

      “看,这是我们俩的照片!”9月25日,98岁的吴惠民牵着96岁的张修隆的手,在省博物馆参观“铁血滇缅——南侨机工回国抗战75周年纪念展”。重温难忘的青春岁月,两位老人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两位老人拥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告别国外优越的生活,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两位高寿老人都很健谈,耳朵和眼睛都很好使,走路也很稳健。他们的身边聚集了很多“粉丝”,当天有一支从新加坡来的旅游团队,在省博参观展览的时候巧遇两位老人,他们争相与老人合影,告别时翘起大拇指说:“你们很了不起!”

      96岁张修隆曾瞒着亲人报名回国抗日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再会吧,南洋!你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96岁的琼籍南侨机工张修隆至今牢记着这首《告别南洋》。

      他,不会开车、不会修车,却凭着一腔报国热忱,积极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跟随结拜兄弟参加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在滇缅路上运送汽油,为抗日救亡贡献匹夫之责。

      张修隆1918年出生于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一个贫寒的家庭,小学尚未毕业,就跟随在新加坡谋生的舅舅到新加坡一家餐馆打工。在新加坡,他认识了文昌老乡陈玉初,他们后来结拜为兄弟。

      “日本侵略中国,当时新加坡报纸都有报道,我和陈玉初看了都很愤怒,希望能为祖国出点力。”张修隆回忆,他们在新加坡经常一起参加反侵略的聚会、游行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修隆和陈玉初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们相约回国参加抗战。因此,年轻的张修隆瞒着舅舅,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9年8月17日,张修隆和陈玉初从新加坡回国,成为第九批回国的南侨机工,并被分配到国民政府军政部西南运输处华侨互助社工作。兄弟俩在滇缅路上运送汽油。“在滇缅路上运送汽油比其他军用物资更加危险。因为日军经常轰炸滇缅路,一个小小的弹片炸到油桶,都会引来全车爆炸。”张修隆说,开车时,只要远远听到一点细微的飞机声,就必须马上将车开到隐蔽处藏起来。

      直到1942年5月,怒江上连接滇缅路的唯一通道——惠通桥,被撤退的国民党军队炸断,国民政府遣散了南侨机工。而战争仍在继续,张修隆被迫在昆明机场找到一份工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他复员返回新加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兴奋不已的张修隆从新加坡回到海南文昌,此后一直生活在抱罗镇里隆村。但由于历史原因,张修隆老人南侨机工的身份过去一直不为人知,后来有媒体报道了张修隆老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海南省侨务部门和文昌侨务部门先后多次派人到张修隆家,深入调查了解张修隆的有关情况。省侨办还从云南省档案馆调取了张修隆当年在云南的相关档案材料,进行认真的审查核对。证明张修隆确为第九批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然后按政府有关规定为他办理申请给予生话补贴的手续。

      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张修隆的生活补助金从2006年发起,到2011年共计11.4万元,均如数转到张修隆的账户上。他领这笔钱后,高兴地让孩子们去买水泥、砖头等材料,重新修缮了老屋,安度晚年。他现在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偶尔会去抱罗镇赶集,还养了一些家畜,生活安逸舒适。

      记者从海南省侨联获悉,从1939年2月起,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和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先后有30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九批远渡重洋回到祖国,其中琼籍华侨800余人。至今海南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仅有2人,分别是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的张修隆、琼海中原镇的吴惠民。目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对他们发放生活补贴费每人每月2000多元。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