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胖瘦愚公”:义务修路6年 岁数加起来155岁
儋州那大镇蒟园村,一条宽敞的出村泥土路,人车来往。刚下过雨,积水处被车子碾出了坑洼。86岁的吴昌汝和69岁的江绍满一人拿铲子,一人拿锄头,把一堆从外面运来的碎石铺在坑洼处,用脚踩平。暑气袭人,他们那发黄的手帕已浸满了汗水。
六年来,他们分文未收,砍掉拦路荆棘,将这条约一公里长的村路从原来的半米宽拓成了3米宽。他们的锄头钝了一把又一把,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甘于“为后人铺路”。
如今,这条路为近千位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路上镌刻着两位老人的故事,并被命名为“修德路”。
动念头
一个86岁一个69岁
一次意外后一拍即合
6月28日早上,儋州那大镇侨南村委会蒟园村,太阳有些毒。86岁的吴昌汝戴一顶发黄的草帽,肩上扛着一把铲子。铲子头翘得老高,一下晃到左边,一下晃到右边。他提高了嗓门,冲着前面喊道:“阿满啊,你先过去,我马上就到。”
阿满是他的同伴江绍满,今年69岁,他刚从房间里拿出一把锄头两个小桶。
一胖一瘦,两个老人行走在雨后的村路。“这处坡路,我们整修了4次”、“这处洼地,我们用砖石回填了3次”……每处路段,吴昌汝、江绍满都会记得多次整修的情景。
这两个岁数加起来155岁的老人种了一辈子橡胶,至今还在地里忙活,聊起天来都是目光炯炯,精神健旺。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来修路的?
原来的小径很窄,最窄的地方只有半米宽,杂草丛生,而且都是泥土,一下雨就成沟壑,难以行走。在这条路被修起来之前,出村的路有一条村道,长达4公里,同样坑洼难行。另外还有另一条水利坝“捷径”,1公里左右,村民都喜欢抄这条近道。但水利坝狭窄,没有护栏,一旁便是湍急的水流,时有村民跌落水中发生意外。
六年前的一天,在家中乘凉的江绍满突然听到一个噩耗:村中又有人落水溺亡了。经打听,得知溺亡者是村里一位口碑不错的姓赖的人。吴昌汝很难过,“这么多年来,几乎每年蒟园村及附近一些村庄,都有大人或小孩在水利沟渠溺亡。”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决定:要给村里修补出一条安全的村道,方便村民出行。
不久,村民便看到白发苍苍的吴昌汝忙活起来。他肩上挂着担子,担些建筑杂物,在离水利坝不远的一条荒芜小径上修路。“出村的人有卖草的,有运稻谷的,还有上学的小孩。”吴昌汝觉得,修路的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年轻人没空做,那就老人来吧。
江绍满开农用车路过,看到吴昌汝在用刀砍路边的草,知道他修路,就说“一起做吧!我的农用车也跌入水利坝过呢。”江绍满说。
两个老人一拍即合,自此结了伴,把修村路当成了事业。
动起手
时常修路到天黑
家人生气又心疼
两个老人很快瞄上了附近西联农场的建筑废料,去担来铺路。
“用担子挑太慢了,老骨头挑不了多少。”江绍满看到吴昌汝晃晃悠悠地担担子,心疼,就推着村里的环卫车来运了几天,但被管环卫车的“叫停”了。江绍满于是花300元买了一部手推车来运渣土铺路面。吴昌汝得知,硬着和江绍满平摊300元买车钱。
两个老人都没有电话,天气好的时候,一般是午后,吴昌汝就背着铁铲去找江绍满,在屋外喊几声,江绍满就推着手推车出来了。手推车上,放一把锄头两个小桶。一人前面拉,一人后面推,这辆手推车,成了乡间一道风景。
最辛苦的是要忍受暑热。为了防暑,两人都买了草帽,兜里塞了一条手帕,汗水如雨落的时候,就掏出手帕来擦汗。用不了多久,无论什么颜色的手帕都被用到灰黄灰黄的。有时,干着干着就下雨了,两人便推着手推车就近避雨。
吴昌汝的儿媳符亚娥很快就发现,公公被晒黑了。“有时刚下雨,他骑单车回来就背起铁铲出门修路去了。”儿媳说,吴昌汝爱好不多,闲不住。
一开始,符亚娥觉得老人每天运动一下也挺好。但有时老人晚归,把一家人急坏了。“有一次,我们家里做好晚饭了,找不到他,在附近找了好久没找到他。”符亚娥说,到了晚上八九点,才看到夜色里走出来一个背着铁铲的老头,仔细一看,正是吴昌汝。“你去修路,大家都支持,但你不要这么晚回来啊。”家人有些生气。吴昌汝放好铁铲,解释说,夏天太热,白天太晒了,出去晚,要趁着晚上多修一点。
符亚娥看着满脸泥土的老人,有些生气,但更多是心疼。
不动摇
自己出力自掏腰包
还被人问“收了多少钱”
两个老头,一堆工具,经常修路忙得满头大汗,很快吸引了村民的注意。村民起初认为,这两个老人肯定是村里聘请来修路的,要不,怎么这么积极啊?
“阿满啊,要过年了,修路赚点钱过年?”“你们包下这个工程,收了多少钱?”“你们两个老的这么辛苦赚这点钱做什么?给年轻人包去干吧。”……村民疑问不断。每当这时,江绍满就抿嘴笑笑。脾气较为直爽的吴昌汝却嘿嘿笑得大声,说:“找年轻人的话,少一点钱都不干呢。我们修路,为了后人,一分钱不收。”
蒟园村村小组组长赖志华说,一些村民都以为老人是村里聘请的,“大家都想,哪有人自己出工具还要出力义务修路啊。”他为老人解释:“村里哪里有钱啊,他们分文不收。”
江绍满的妻子曾泽美也听到这样的声音,她脸沉下来回答:“谁给他钱啊?”
丈夫忙于修路的时候,都是妻子照顾丈夫起居。曾泽美其实非常支持江绍满的修路举动,觉得“他是为了子孙后代做事”。“就是有时候修路修到比较晚,我做好饭要等他回来,他回来满身汗,还要先冲凉再吃饭。”埋怨的言语里都是心疼。
“我乐意他修路,以前路没修好的时候,我卖菜都不敢坐电动车出去,只好挑担子,现在路修好了就坐车出去。”
很快,两位老人就赢得了村民的尊重。路过的村民时常给他们捎些水。有时还有冷冻的绿茶,吴昌汝老人喝下,透心的凉,“味道不错啊!”一些有农用车的村民开始帮忙运一些建筑砖块、废料到路边,堆放好,和老人一起来修这条路。
1个月过去了,1年过去了,5年过去了,路宽了,平坦了。
渐渐地,再也没有人走水利坝的危险的旧路,这条新修的路越走越平坦。每天从早到晚,数百位老少村民或步行,或骑车,踏着这条路,去上学,去赶集,步伐轻盈。
动人心
路名颂扬老人美德
老人希望路能硬底化
2014年8月,这条路上竖起了一块石碑。那是一块长220厘米、宽210厘米的印度红大理石牌。石牌是镇政府竖起来的,概述了两位老人修筑这条美德之路的善行,字里行间洋溢着赞许,“特将此路命名为修德路,以弘扬和传颂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路的名字定下来了,但两位老人的修路之举并未画上句号。只要刮风下雨,他们心里总是惦记着这条路。
今年年初,江绍满花了两千块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代替手推车。6月28日,两位老人和以往一样,去西联农场的一个小区附近运碎石。
你一锄头,我一铲子,把车上的碎石块铲下来,修复着雨后的泥坑。路过的村民看到,无不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又来修路了,辛苦了!”吴昌汝掏出手帕擦擦汗,嘿嘿冲着大家招招手。
“这两个老人真是心肠好啊。”西联农场的张初梅经常到村里捡柴,看到两位老人修路,很是敬佩,“不修哪里敢走?他们就是勤劳,义务做好事,造福子孙后代。”
江绍满的儿媳阿英也用电动车载着放学回家的儿子从这条路经过。“以前我爸没来修这条路的时候,我不敢走水利坝,也走这条路,经常摔跤,现在不会了。”阿英对两位老人的行为很是敬佩,“真是辛苦两个老人了。”拿着玩具的小江腼腆地说,觉得爷爷很棒,“会向爷爷学习”。
“现在我们和其他村民的愿望,就是这段路也能硬底化,那样就更安全更方便了。”两位老人说,到那时,他们不用再修路,可以修修水沟、除除草。“年纪老了,有一份光就发一份光,给子孙后人留点东西。”吴昌汝说。
他们留下了一条路,供人行走;留下了一份美德,供人学习。(记者 杨金运)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