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实施“旅游强县”战略

01.02.2016  19:54

  过去的五年,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二五”期间,保亭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县情认识,探索科学发展途径,完善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扎实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县经济运行态势向好,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保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经济增长新格局初步形成;积极推进“绿化宝岛”、“保林护绿”、“退耕还林”和“固土治水”工程。

  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党风政风不断好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保亭“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民生持续改善

  五年来,保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财政资金对民生的投入达49.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9倍,新增财力的60%以上用于发展和改善民生。全面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投入12.9亿元开工建设凤凰、桃源、芙蓉、杏林、金垦等保障性住房小区共5468套。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率先在全省实施学龄前1年幼儿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新建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中心学校附属幼儿园8所,目前均已开园招生;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改善工作;投入6000万元基本完成全县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370套。2014年,保亭中学两位学生分别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打破了保亭从来没有学生考上北大和清华的记录。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95%以上,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已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正式托管保亭县人民医院,这是海南省内医院实施省外医院托管的首例。此举不仅能为全县17万黎苗民众提供更优越的医疗服务,还提高了整个琼南地区的医疗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整合投入2.7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646户;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19个;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20元/月、280元/月,惠及城乡低保人口6196人。

  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新建村级文化室19个、乡村篮球场18个;为1.8万农户安装了数字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围绕促农增收工作目标,下派县促进农民增收工作队扎实开展促农增收工作,共帮助275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093人。

  “十二五”期间,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保亭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什玲鸡”“红毛丹”“山竹”等9个地理商标的申请注册工作进入国家审核程序。坚持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路子,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不少于1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引进海南永基、港海高新、海农养殖等一批致力三农的涉农企业,先后建成了什玲鸡种苗培育基地、加茂万头供港生猪基地、新政山竹子种植基地和六弓黄秋葵标准化生产基地等一批农业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畜牧养殖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提升了保亭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和农业及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我们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保亭县委书记王昱正告诉记者,新星农场属地化管理工作基本理顺并纳入县域经济统筹规划发展,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解决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投入约1亿元完成县热作总公司、县外贸总公司等14家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妥善安置职工888人。

  旅游龙头地位确立

  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先后晋级为国家5A级景区,便民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不断完善,龙湾珺唐、希尔顿逸林等一批高端酒店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保亭旅游发展呈现方兴未艾的势头。

  保亭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经济增长新格局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保亭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历史机遇,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着力夯实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三产服务业,通过整合全县旅游资源,主动融入“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创新谋划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推进景区、酒店建设及各项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龙湾珺唐、希尔顿逸林等一批高端酒店;便民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先后晋级为国家5A级景区。出台《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规范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借助省内外重点客源地和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加大对保亭旅游宣传造势,全县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保亭经济已经从传统农业主导的产业格局,转变为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十二五”期间,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保亭通过狠抓“六个一”责任、项目用地、项目资金“三个落实”,建立健全督查制度、部门联动机制、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三项制度,强化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项目报批程序、质量安全“三个监管”,狠抓投资项目落实。建成团结南路、桃源路,完成县城合口桥至什么东村段防洪堤和全县33宗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改造县道砂土路2条16.2公里,全县通自然村公路已基本实现硬化。建成七仙伴月、南美假日、上观园、庄园丽都等高端商住小区。县垃圾填埋场、三道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顺利落地。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保亭累计完成投资158.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33.4亿元的4.7倍。

  生态立县科学发展

  保亭已被列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我们改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目的是要让所有保护生态者受益,确保全县森林面积存量,使重要的森林生态环境指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真正让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该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十二五”期间,保亭积极推进“绿化宝岛”“保林护绿”“退耕还林”和“固土治水”工程,编制完成《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先后完成造林绿化3.3万亩,林地保有量达84.4%。保亭率先在全省实施国有林地和25坡度以上划线封山工作,界定生态安全保护区。根据保亭的森林资源状况,按照生态保护的区划标准,划线封山全县共划线封山面积95.79万亩,设立界桩2018个,做到全县各乡镇封山界线面积清楚。

  “去年,我们一家领到了2700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款。”保亭新政镇石让村村民陈进全高兴地对记者说,生态效益补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保亭从2010年始实施森林生态效益农民直补,2011—2015年期间从中部山区转移支付资金划拨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生态直补资金共计11582.35万元,受益农户数22419户,共91856人。组织开展清理非法侵占国有林地及毁林开垦109宗431亩,先后对33宗涉嫌违规征占用林地项目和20个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项目进行清理整改。

  进一步完善县城污水处理厂设备建设,实施县城管网改造与扩建工程,保亭是海南省唯一跻身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县的市县。城乡垃圾集中处理能力达到90%;率先成立省内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调研及生态宣传工作,为创新生态文明保护体制进行了有益实践。2012年荣获全省森林生态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优秀奖。推进保城镇、三道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试点工作,2013年三道镇获评年度海南省生态文明乡镇,县城荣获2013中国城市榜“最中国生态城市”称号。2011年、2014年连续两次顺利通过全国爱卫会的复审,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县城”称号。

  “十二五”期间,保亭主要坚持走“绿色高端、进位赶超”的发展路子,全力以赴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取得可喜的成绩。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一员”,保亭提出打造“雨林温泉谧境,国际养生家园”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保亭在海南国际旅游岛中的资源比较优势,以纯净的热带雨林山乡环境为基础,以本土黎苗风情文化为灵魂,以高品质的温泉资源为切入点,重点开发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全力塑造保亭宁静温馨、自在生活的山城新形象,把保亭建设成为国际热带雨林温泉养生家园。(本报保城1月27日电)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农业内部结构加速调整优化,农业增加值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亿元(含农垦),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0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5380元,增长20%,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含农垦)29亿元,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93元,分别增长11%和16%

  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含农垦)33.97亿元,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4元,分别增长9.5%和14.4%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8.4亿元,是2010年20.6亿元的1.9倍,年均增长8.3%;全县接待旅游人数44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比2010年的178万人次和2.3亿元增长150.3%和250.4%,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93%。

  (记者 易建阳 特约记者黄青文 制表/王凤龙)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