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坚持抓早抓小,积极构建精准监督长效机制
保亭坚持抓早抓小,积极构建精准监督长效机制
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通讯员 符晨曦 李艳
走进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番庭村,只见这座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村庄,如今奏响了乡村旅游脱贫“三部曲”,处处充满游客、村民的欢声笑语。
“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到哪里,监督执纪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保亭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周永生说,保亭深入推进扶贫工作责任制,用机制创新推动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标本兼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护航。
晒出“微腐败” 消除侥幸心理
“我们在调查时,涉案人员非常配合,主动交代了违纪事实。”响水镇纪委书记郑青青向记者介绍了近期查处的一起“微腐败”案件,陡水河村毛真村小组原组长因向危房改造户收取“辛苦费”4100元,被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退还违纪所得。
“主动交代”的动力,来源于警示教育。保亭纪委在各乡镇(农场)开展扶贫领域“微腐败”警示教育巡回展,将扶贫领域等方面的“微腐败”典型问题“晒”出来。在这些案例中,就有一村小组组长向危房改造户收取“手续费”而被处分的案例,这让不少干部受到了警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保亭纪委有关负责人说,对扶贫物资“雁过拔毛”的行为坚决打击,问责一个、通报一起、警醒一片,消除大家的侥幸心理,切实打通扶贫政策通往贫困地区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保亭纪委还联合县扶贫办等职能部门,对各乡镇、各单位落实扶贫政策、扶贫对象识别和扶贫措施确定等情况进行检查,不定期对帮扶单位、帮扶工作队、联户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督查。今年以来,共督查走访20批次,下发通报6期,提醒谈话41人次。
干部作风实现了大转变。响水镇陡水河村贫困户马进莲说,现在,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经常走村入户,主动帮助村民跑腿解决问题。
加大源头治理 实现标本兼治
“等问题出现了再进行查处,一定程度上是亡羊补牢。我们加大源头治理,注意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保亭纪委负责人向记者绘出了一张“扶贫资金路线图”,从资金进入、支出,到物资采购、发放、验收等全过程。“在这张路线图上,每一个环节,我们不仅要进行监督,还要提前与职能部门一起分析廉政风险,制定防控制度。”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形成一批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扶贫领域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保亭已经研究出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支出进度约谈制度》《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精准扶贫工作问责办法(试行)》等文件。针对扶贫领域问题易发多发环节,建立完善台账,开展不定期常态化督察,构建起乡镇扶贫领域物资采购、发放、验收督察机制。
截至目前,保亭纪委共约谈扶贫资金支出缓慢单位“一把手”19人次,针对扶贫工作作风不扎实问题通报批评24个单位41人、诫勉谈话7人,对全县部分单位和个人存在未及时上报扶贫工作相关材料、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不力和工作人员违反驻村工作纪律等问题进行问责。
层层传导压力 实现监督无死角
不推诿、不敷衍、不拖延,保亭层层传导压力,把责任和压力直接传导到基层一线,让全县纪检监察队伍全员动起来。
该发现问题没有发现也是失职,也要被问责。乡镇纪委开展工作方法不多,深入老百姓中间不够,发现问题能力不足,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7月20日,周永生约谈部分乡镇纪委书记时指出乡镇纪委存在的问题。“各乡镇纪委书记、副书记结合驻片工作履行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职责,每周至少走访3至5户贫困户,主动走出办公室,倾听群众心声,深入挖掘问题线索。”周永生说。
聚焦扶贫领域危房改造、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等7个方面突出问题开展“巡视带巡察”专项调研,组建3个巡察组深入全县9个乡镇,发现问题79个;
建立乡镇扶贫领域易发多发问题督察常态化机制,不定期对乡镇落实县委县政府相关扶贫政策,服务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督办;
各乡镇纪委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监督,对无故拖欠贫困村互助资金、违反群众纪律的5名党员进行立案查处;
建立乡镇纪委书记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情况月报制度和定期谈心谈话制度;
开展百日大研讨大行动活动,纪检监察干部轮流登上讲台,以问题为导向,交流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考校着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在思想上跟进,在行动上紧跟,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病,严字当头,标本兼治,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保驾护航。” 周永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