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大力促进渔民转产转业 保生态让渔民生活更好

20.10.2015  12:02

      原标题:三沙大力促进渔民转产转业,保护生态的同时让渔民生活更红火

      耕海牧渔有新招渔歌晚唱谱新曲

      在永乐群岛的羚羊礁附近,一串串浮球下养殖着珍珠贝。这些当地渔民看重的宝贝,是由三沙市政府与三沙海蓝蓝珍珠养殖有限公司以合股的方式养殖的。

      在西沙打了近20年鱼的渔民王雄将更多的希望寄托于这片富饶的海域。今年8月,他加入了三沙永乐永盛渔民专业合作社,在三沙海蓝蓝珍珠养殖有限公司的带领下养殖珍珠。同王雄一样,永乐工委一共有88名渔民也加入进来,“除了打鱼,我们也可以有其他的经济收入了!”渔民们满心期盼。

      生态养殖

      促渔民转产转业

      “渔民一天的收入可达到500元,我们也鼓励渔民进入公司工作,增加收入。”永乐群岛工委管委会主任蒋维权说,该项目以底播养殖为基础,结合三沙旅游,建成一个集底播养殖珍珠、海参、鱼苗、虾苗和贝苗为一体的观光形式养殖休闲基地。

      据介绍,珍珠贝和海参两者都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种类。其中,珍珠贝是以浮游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而海参是以沉降于海底的底栖硅藻及混杂有机碎屑的泥沙和礁石上附着的有机碎屑、藻类为食,被誉为“海底清道夫”。

      三沙市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渔民参加了渔民合作社后,公司将付给参与经营的渔民每人每月5000元,同时还将养殖收益10%的利润分给5个居委会。“现在,渔民们日日盼着珍珠贝养成后能给自己带来一份好收成。”

      “西沙的海水质量很好,非常适合养殖黑蝶贝。下个月,我将投资600万元建黑蝶贝种苗基地。”三沙海蓝蓝珍珠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盛说,有了种苗基地,该养殖基地每年便会产出1千万个黑蝶贝贝苗,大约会有100万黑蝶贝能够成活,如果顺利,一年半便能够产出30万颗黑珍珠。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珍珠养殖将有很好的效果。蒋维权估算,项目投产3年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5000万元、渔民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的目标,并有效推动永乐群岛渔民实现转产转业的目标。

      “三沙市将来还要开通更多旅游航线。”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在考察各岛礁时曾多次表示,要总结和拓展西沙邮轮旅游,开辟新的西沙旅游业,不仅要开发更多可游玩的景点,也要让游客能上更多的岛。

      伴随着将来新旅游航线的增加、游客的增多,梁盛再次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公司用珍珠贝壳制作的工艺品,让渔民拿到鸭公岛、银屿岛卖给游客。”梁盛说,渔民每卖1万元,便意味着合作社收益1000元,“而渔民是不需要投入本钱的。”

      “到西沙养珍珠是我梦寐以求的,带动渔民加入,不仅可以解决公司的用人问题,也可以增加渔民收入,两全其美。”梁盛和永乐工委的渔民一样,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洗脚上岸”

      渔民日子更红火

      除了养殖珍珠外,三沙渔民早就凭着转产转业“洗脚上岸”、过上了红火日子。

      在各岛礁居委会门前绿荫下,三五渔民总爱凑到一起,摆上一张圆桌,泡上一壶好茶,惬意地闲聊着,感慨着三沙设市以来生活的变迁。

      3年来,三沙前进的脚步声都交织在隆隆机器声中。

      晋卿岛渔民黄良吉就在这大步向前的岛礁建设中瞅准了一个赚钱的机会,在岛上开了一家小卖部。“东西不多,无非就是些水、酒、花生、生活用品。”黄良吉的老婆在打理这家小店,没想到小小的小卖部竟也能让自己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

      自2013年4月正式开放西沙旅游,2年多时间永乐群岛的旅游线路受到游客们的广泛关注,旅游络绎不绝。昔日沉寂的永乐群岛不再冷清,渔民的生活也借助旅游产业富足起来。

      在接待游客最多的鸭公岛、全福岛、银屿,去年底办起了5家渔家乐,渔民们为游客加工亲手捕捞的龙虾、石斑、红口螺,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岛,已成为游客体验渔家风情的重要一站。

      “来三沙的游客越来越多,不仅一个摊位上的海产品一个月能卖出好几千块钱,渔家乐也能赚钱。”原以为要靠打鱼过一辈子的鸭公岛渔民杨开琼怎么都想不到,现在渔家乐成了主业,打鱼倒成了副业!

      赵述岛上的吴淑花可谓是身兼多职。今年,渔民吴淑花从只晒晒鱼干、做做饭的妇女成为了七连屿工委卫生队的一员,每个月收入3000多元,比出海打鱼轻松且收入高。如今,七连屿上像吴淑花这样的渔民有14个,他们有的做保洁,有的驾驶冲锋舟,有的做绿化养护。

      如今,三沙已拨付给永兴管委会30万元资金扶持渔民开起了8家渔家乐,带动超过40位渔民转产服务业。“现在一个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这比打鱼好多啦!”负责管理一家渔家乐的渔民冯明芳笑着说。

      靓丽的岛礁之上,渔民们逐步实现了转产转业,他们的幸福三沙梦近了,也笑得更灿烂了。

      致力民生

      经济生态双丰收

      千百年来,海南的渔民们扬帆于浩瀚大海,凭着辛劳和技艺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近年来,随着传统渔业生产的强度不断增大,过度捕捞导致礁盘海洋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礁盘海域水产品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渔民渔业收入难以保障,传统渔业生产模式难以为继。在这一背景下,尽快实施转产转业,已成为三沙市委市政府和广大渔民群众的共识。

      设市3年多来,三沙积极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构建产业体系,维护海洋生态平衡,逐步引导渔民从传统捕捞方式向现代渔业、旅游业以及公共服务业转型。如今的三沙“海洋换了新耕法、渔民换了新活法”,渔民成功“洗脚上岸”,尝了甜头。

      去年年初,三沙拿出1000万元资金,作为支持渔民转产转业的首笔专项资金,旨在通过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深化水产品加工业、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发展旅游和休闲渔业等,多措并举,提升渔业生产层次,推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永乐工委、管委会成立以来,设立了综合执法站、首个海洋与动植物和文物保护站,加大了对岛礁资源、海洋环境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巡查保护力度。渔民符名庄说,现在渔民出海捕捞会格外保护海洋物种。

      “三沙海域海水质量好、岛礁众多、水体开放、浮游生物多,适合养殖名贵海产品。”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沙依托于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支持,与有实力的深海养殖企业合作,积极开展深海网箱养殖、珍珠贝养殖等,并成立渔民合作社或以渔民参股的方式,带动渔民转产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