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秀出琼岛新活力
6月鹿城,空气中蒸腾着热气。在一望无垠的海平面上,一圈圈水花有节奏地飞跃而起,再落入水中闪现粼粼波光,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的水上运动教练正带着游客感受“水上飞舞”,借力摩托艇,通过助推器在海面上实现腾空飞跃、旋转。这项水上极限运动带来的感官刺激,为盛夏带来一丝清凉。
观光游览的同时还能享受运动乐趣,这样的场景在海滨、山涧不难找寻,正是我省“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新格局。
近年来,随着健身休闲产业的加快发展,海南牢抓机遇、结合优势、借力资源,以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抓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引入有影响力的活动赛事,推广休闲体育运动,促进体育元素深入景区、进入社区、走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为琼岛旅游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如今,体育旅游产业开始成为海南不容小觑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做特色
休闲体育玩转旅游差异化
香蕉船在海面上飞快穿梭激起层层水花,一家三口骑着水上自行车悠然自得,天际边一顶拖伞时而随风摇曳、时而“蜻蜓点水”轻拂海浪……入夏,三亚蜈支洲岛上风光旖旎,因一系列动静皆宜的水上运动尽显热力,湛蓝海面上充满动感生机。
“不仅能看美景、尝美食,还能感受水上运动,这种玩法太刺激了!”来自杭州的游客许冰一口气玩完11种水上项目直呼过瘾,每年都会专程飞往三亚体验水上运动的他已是蜈支洲岛的常客。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三亚丰富的水上运动体验,吸引着许冰等众多“回头客”多次赴海南度假休闲,助推着一批旅游景区借力转型升级。
两组数字,透露出蜈支洲岛旅游区的转型成效。2003年该景区刚开放时,日均上岛游客不到20人;2012年,这个数字增长百余倍,日均游客量达到3000人次。
正是从2012年起,蜈支洲岛旅游区开始深掘海陆资源,引入动感飞艇等水上运动项目,实现海岛旅游的差异化发展。“若仅限于观光游览,将难提升游客体验,体育旅游产业正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蜈支洲岛旅游区副总裁杨晓海透露,该景区投入260万元的动感飞艇项目实现盈利仅用了45天。
如今,蜈支洲岛旅游区借力资源优势,已推出30余种游乐项目,水上运动项目便有20余种,其中极限运动达12项,每年吸引着超过50万人次游客前来体验水上体育的乐趣。2016年,仅水上运动项目收入便达3.5亿元,占景区总收入40%。
“参与水上运动人数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以此带动的消费年均增长率达20%。” 蜈支洲岛旅游区海上娱乐部副经理廖建感受到休闲体育发展的强劲势头。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在琼调研时指出,要将体育设施融入景点、景区、园区,推动体育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带动新的增长点。
海南各市县乘此“东风”,因地制宜,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完善基础设施,让体育元素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生根开花:椰林之乡文昌积极发展排球元素,陵水、万宁、澄迈等地则借力传统龙舟赛打响品牌,万宁、屯昌发扬“全国武术之乡”文化,以武为名提升旅游内涵……
“今年我们将谋划一系列水上运动活动,打造以海口、三亚等地为中心的中国全民水上运动核心区域,引导企业向全民健身、旅游休闲、大众消费经营方式的转变。”省文体厅党组书记、厅长丁晖表示,在发展体育旅游项目时,还将注重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为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补短板
体育服务提升民生福祉
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三亚市民王震已迫不及待邀上三五好友去体育馆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服务设施逐渐完善,运动健身已成为人们舒缓压力的方法之一。
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令三亚国兴体育俱乐部总经理宋景深颇为感慨:“以往,海南体育设施相对落后匮乏、体育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如今,在海南大力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下,宋景深干劲十足,他所经营的体育俱乐部投资规模已有3000万元,建有室外足球、室内篮球等11种体育项目场馆,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的民营投资的体育俱乐部,平均每天可容纳500余人在此开展各类运动项目,进一步丰富了运动休闲产品的供给。
尤为特别的是,宋景深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健身中心一般以本地客源为主,而在三亚,客源构成却大不相同,每年秋冬旅游旺季,“候鸟”、外地游客成为体育俱乐部的重要客源补充,占比达到10%。
“海南空气好、气候好,体育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了,社区内、公园里还常见便民运动器材。秋冬季节还能畅快享受运动乐趣,这在天寒地冻的家乡可是想都不敢想。”国兴体育俱乐部的常客、来自新疆的退休老伯葛林说。
与此同时,宋景深正探索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所作为。其先后与国内80余家体育机构合作,通过承办北京减肥训练营、亚洲健身学院等活动与比赛,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等体育运动爱好者及专业人士赴三亚参赛、培训,通过提供精细化服务,刺激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
宋景深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经营的体育俱乐部接待量达20万余人次,营业额达1200万元,其中开展培训、举办赛事活动的收入占比达到40%。
培育大批民营体育企业,借力丰富体育产品供给,补齐体育设施短板,为产业发展拉动了引擎,更为众多居民带来全新生活理念。去年年底,我省颁布全民健身规划,明确指出要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2020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00亿元。
去年,我省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儋州、临高、东方建设全民健身中心,新建1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0套健身路径。下一步,还将结合琼岛优势,推动全民健身与全域旅游相结合,通过兴建一批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健身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并以此带动旅游消费,将体育旅游打造成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和发展工程。
促增长
体育旅游双翼齐飞
如今,以体育为纽带,旅游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
蜈支洲岛旅游区发挥海岛资源优势,发展水上运动特色项目,赴岛观光吸引力不仅在旖旎美景,还有“玩水”等休闲体验,体育旅游产品更加丰富;三亚国兴体育俱乐部填补当地缺乏体育项目综合体空白,通过引入培训、赛事活动,培养出一批“学员游客”“选手游客”,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有力抓手。
结合海南省情,省文体厅相关部门还积极关注“候鸟”现象。“去年发布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里明确提出,将整合全民健身产业链,积极探索针对‘候鸟’人群开展有特色的健身活动,重点支持与传统体育项目密切融合、与旅游和游客融合互动的示范区。”丁晖说。
同时,一系列助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相继出台。据悉,目前海南有关部门已着手研究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划,将因地制宜优化健身休闲产业“水、陆、空”三维空间布局,全面铺开立体式的体育旅游项目,形成全省联动发展的健身休闲综合产业格局。
“巨大的市场需求,督促我们思考如何实现体育和旅游‘1+1>2’的产业效应。”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表示,体育旅游潜力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举办赛事层面,还需更深层次地开发。
日前,海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传来喜讯:中国极限运动协会国家冲浪培训基地暨日月湾冲浪俱乐部建设正式启动,中国国际冲浪学院也即将落户万宁。“借此契机,日月湾还将建成以冲浪为主题的风情小镇,满足培训、办公、展览、会议、饮食和住宿等多方面需求。”万宁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做好规划、抓实政策、培育主体,还需通过引入知名赛事、探索体育旅游小镇建设等,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注入内涵、引动爆点,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增。”丁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