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体育局伙食补助年支出3700万 媒体揭秘去向
近日,广东省各级部门陆续公开2014年部门决算账本,其中广东省体育局伙食补助费支出3772.43万元最为惹眼,三千多万的伙食补助猛一看数量惊人,但仔细了解,所耗费用实为广东省体育局运动中心旗下六大训练中心(二沙中心、黄村中心、船艇中心、重竞技中心、足球中心、海上中心、高尔夫中心)超过两千名运动员、教练员一年的口粮费用,分摊到个人为60元/天。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作为唯一也是首位受邀媒体,前往二沙体育训练中心,探秘二沙训练基地的食堂,看看奥运冠军、运动员们平日吃什么,怎么吃?
补贴标准
每人45-60元/天
在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一角,一座三层小楼并不起眼,但却是整个训练中心、乃至广东省体育竞技精英的营养供给中心。其中三楼为正式编制运动员食堂,二楼为试训运动员、教练员食堂。一类灶60元/天、人,二类灶45元/天、人。在全运会等大型比赛期间,伙食补贴经费最高会上浮到90元一天,即便如此,与国家队120元一天的补贴相比也有着一大截的差距。
在这座食堂里,卫生、安全、营养源是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安全指的是工作人员定期体检、持证上岗。如今反兴奋剂检查越来越严格,但食品安全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为了避免误食兴奋剂的情况发生,中心的进货要求一向很严格,尤其肉类要经过体科所的检验才能放心进入厨房。生肉平日48小时留样,一旦遇到大赛期间,均需保存一个月,以备随时检查。营养源不求高精尖,但一定要保证种类和数量。
营养搭配
科技含量够高
与其他单位的食堂不同,在这里还活跃着一群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他们与运动员一起进餐,所起的作用就是监督和反馈。比如提醒运动员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该吃什么,少吃什么。再通过每月到每周一次的血脂、血糖、尿酸等数据监测,来调整运动员的饮食搭配。大赛期间,他们还会针对顶尖运动员专门进行食物卡路里计算,针对个人进行配餐。
如果说整座食堂就如一台计算精密的电脑,那么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主任孙小华就是这台电脑的操作和决策者。孙小华有着生物化学营养博士、教授、正研究员的头衔,来到二沙前曾在国家队进行科研中心工作,负责赛艇和皮划艇队的营养跟踪、医务监督和疲劳监控,是业内有名的专家。
为了让运动员吃得好也吃得香,食堂的工作人员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运动员需要多补充没有太多味道的碳水化合物,厨师便变着花样做番薯、淮山、芋头、烙饼、面条等主食。针对运动员喜欢吃肉却又不能多吃的问题,孙小华想出一招,多做猪脚。一来好吃,有吃肉的感觉,二来比猪肉的热量大大降低。既能解馋又能减低热量,猪脚就成了二沙食堂的一道名菜。
煲汤受宠
烧鹅绝对不碰
对于二沙的广东运动员来说,很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每天能享受到合乎时节的汤水和凉茶。煲汤是广东队的秘密武器之一,基本每个运动队的医生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秘方。秋天燥热煲点滋润的汤水,冬天煲些补气的汤,科研人员通过食疗的营养补充,令运动员达到更好的身体状态。科研人员张文就介绍说,花样游泳队的姑娘们常日在水里泡着,就会多喝一些养气滋阴补血的汤水,党参、北芪、大枣都是很好的汤料。中心在北京也有一个工作站,专门为80到100名在国家队训练的运动员提供膳食营养补充,汤水就是必备品之一,也能一解运动员的思乡之情。
不过广东运动员也有痛苦的时候,广东人最爱的烧鹅、烧鸡对他们来说却成为禁忌。中心总务处副处长唐剑波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由于食堂并没有制作烧鹅类食物的炉具,这类食品只能到外面进货。但外面卖的烧鹅类食品基本都是隔夜的食物,对于运动员的身体不利,因此烧鹅类食物就成了食堂的绝缘体。张文便感叹道:“其实运动员也挺可怜的,很多爱吃的东西都不能吃。两届全运会水球冠军潘宁,有一次夺冠回来就对我说特别想吃一次烧鸡,在科研人员的劝阻下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
赢在“嘴上”
苏炳添最自律
与试训的普通运动员相比,职业运动员,特别是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等,对于自身饮食的自律都很强。“在三楼,大家选菜吃饭都很快,作为高素养的运动员,他们很了解自己适合吃什么,应该吃什么,但试训运动员,比如小孩子在自律上会差一些。比如上一盆虾,他们会吃很多,这其实在营养学上并不恰当。曾经有十几个小孩检测后发现高尿酸,就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
在这些高水平运动员中,田径名将苏炳添是自律性最强的一位。昨天羊城晚报记者在食堂偶遇苏炳添教练袁国强,据他介绍,苏炳添基本不会在外面吃饭,“别人叫他出去吃饭他从来不去,即使出去做采访也会回到中心来吃饭,喝酒应酬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孙小华谈及苏炳添时也竖起大拇指,“他是一名非常有教养的运动员,2008年进队的时候他的身材并不算好,但在营养控制方面他掌握得非常好。他并没有太多特殊的营养补充,但平日的营养绝对不会乱,非常自律和克制。我们基本不用太关注他,他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说要成为优秀运动员,与自身的要求很有关系。”
根据研究证明,运动员在大赛前后容易生病,因为大运动量往往会使免疫力变得薄弱,很多运动员在大赛期间会突发高烧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而大赛后4小时运动员也常常会经历一个“开窗期”,免疫力普遍低下。如何提高他们在这期间的免疫力,科研人员除了在日常饮食上下功夫外,也会进行一些特别的营养补充。
相关
链接
伙食费的“前世今生”
据羊城晚报记者搜索,截至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的“中央规范性文件”是1985年由原国家体委、财政部、商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下发优秀运动员、专职教练员和其他人员伙食标准规定的通知》(体计字[1985]464号);1996年,原国家体委、财政部又下发《全国综合性体育运动会财务管理办法》又对运动队的伙食标准作了进一步明确;在2010年前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以各省市区体育局和财政厅联合发文的方式,先后制定“关于调整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伙食标准的办法”。
根据目前查询到的结果显示:1986年,原北京市体委和财政局规定北京运动员的“一类灶”为8元/人、天;1996年,天津市运动队的“一类灶”为35元/人、天;进入2010年后,全国各省市体育系统纷纷开始调整伙食补贴标准,其中,浙江宁波、山东青岛等地根据浙江省和山东省的统一标准,均将“一类灶”标准调整至65元/人、天;2013年起,海南省也调整最高伙食补贴标准至65元/人、天。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和西部的体育运动队伙食补贴标准稍低,新疆从2009年起执行的最高标准为45元/人、天,甘肃自2015年起执行的最高标准为55元/人、天。
据悉,过去,广东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伙食补贴”旧标准(1996年版)为“一类灶”(即最高)标准45元/人、天。2010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后,开始实行现行标准即“一类灶”为60元/人、天,在国内并不特别冒尖。从这些标准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对比看,广东省2000多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一年“吃”掉3700多万元,既有规可依,也绝非“胡吃海喝”。(记者 苏荇)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