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季如何看懂报告 结果正常勿大意
近期广州天气多变,患病市民增多。与此同时,社会上又不时爆出一些人英年早逝的新闻,这让不少人在感慨身体大不如前的同时,更加意识到了体检的重要性。
体检专家指出,通常我们进行的健康体检是面对一个大多数人群的初筛,体检检测到的仅仅是一个瞬间或短期数值。相对静态的报告,人却是动态的,体检结果正常不代表身体没问题。而看体检报告不只是看有没有病,还要看有没有得病的风险。
未查出问题切勿大意
在拿到体检报告后,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就将体检报告随手一扔,或许以后再也不会拿起来看。事实上,体检结果没有异常,并不代表身体没问题。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体检指标的设定是根据疾病标准而非健康标准来定。体检指标的数据是统计学根据大样本定的通用指标,没有包括“小概率”事件。所以广义来讲是一个提示性指标,并不是所谓“金标准”的诊断指标。
“指标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绝对正常。”广东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符力指出, 体检指标正常,这只能说明身体状况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却不能说明身体是健康的。同理,如果指标数据不在正常值内,也不代表一定有病,例如休息不好转氨酶便会增高。尤其是内分泌指标,总是随着个人生活习惯、身体状态、环境而不断波动,需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才能确诊。
此外,指标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血脂、胆固醇指标的正常值标准仅仅针对健康人群,但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这样的数据可能就是一个危险的状态。
专家指出,如果指标数值比参考值略低一点或略高一点,不必太过紧张,但也要重视。短期内一定要复查一下异常指标,看看指标的变化,如果指标逐渐在上升,那要非常重视,往往有些指标的变化,是某种疾病的预兆。而如果指标慢慢接近正常参考值了,则问题不大。
关注体检报告数据变化
专家还指出,即使体检报告上的数据在正常范围内,但并没有反映其上升或下降趋势。因此,看体检报告不只是看有没有病,还要看有没有得病的风险。
“体检中会有一些体检者的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虽然没有达到致病程度,但已处于健康边缘。”体检专家表示,体检结果正常,体检者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体检只是反映当下的情况。专家建议,最好把每年的体检报告都保存好,新的报告出来后,结合前几年的一起解读,看看指标的变化趋势,有哪些新的变化。这样通过纵向对比,有利于一些疾病的早期发现。
以肝癌为例,筛查肝癌应查甲胎蛋白(AFP),这是目前肝癌最敏感、特异性最强的一种早期诊断方法。在肝癌早期或者在亚临床期,肝细胞分泌一种叫做甲胎蛋白的物质进入血液中,根据测定血液中甲胎蛋白的含量高低,从而判断是否患有肝癌。
“应该动态观察甲胎蛋白,如果连续几个月的甲胎蛋白含量都上升,则提示肝癌风险大。”解放军第458医院全军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刘树人教授告诉记者,甲胎蛋白的阈值为300微克/L,但并非一超标就是肝癌。因为慢性乙肝也会导致甲胎蛋白升高,所以要看升高的时间持续多久。如果500微克/L持续四周,80%-90%的可能性是肝癌;如果不到500微克/L,但在200微克/L以上,并持续八周,也有可能是肝癌。
“对于肝癌的体检,许多人陷入了认识误区:以转氨酶的高低来评估罹患肝癌的可能性大小。”刘树人教授表示,肝癌的筛查并不能完全看转氨酶,转氨酶高低与有无癌变是两回事。据刘树人教授介绍,转氨酶只是说明有无肝脏损害,假如一个人的肝脏肿瘤都很多了,已经没有正常的肝细胞了,那么它本身就不存在肝损害问题。而没有正常肝细胞,转氨酶也就没有所谓的高和低。“一个人就算得了肝癌,转氨酶也有可能是正常的。当然,转氨酶长期高,说明肝功能损害比较严重,肝炎病毒活动性比较强,需要做抗病毒和护肝治疗。”
体检建议一定要重视
专家表示,常规的体检套餐通常包含了最基本、最主要的健康检查项目,如抽血、B超、尿检、胸透、内科/外科、心电图以及常规体检项目,对血液、心血管、肝肾肺、生殖系统疾病等常见的、关键的健康隐患有了最基础的把关,是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查看体检报告时,要注意看每一条结论后面相对应的健康建议和健康指导。
由于不注重体检数据变化,而导致贻误病情的案例不少。据媒体报道,某单位处长连续做了三年体检都没有发现器质性变化,却在第四年突然查出尿毒症。翻开往年的体检报告才发现,原来在第一年的报告里已有“苗头”,且数据逐年上升。
据了解,在上述处长每年的体检报告中,医生都明确要求他到肾科做进一步检查,然而他却从来没有留意过医生的报告建议。对此,专家指出,体检后要认真阅读体检报告,查看报告是否提示了某方面的问题,是否有警告标志。
“健康体检报告通常不会直接做出疾病诊断,而是将体检所见各项异常汇总,并做出是否需要复查或者进一步诊治的提示。”体检专家表示,现在很多人越来越重视体检,但却忽略了体检后应该干的事。
在拿到体检结果后,体检者应该积极咨询医生,并将个人的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医生,积极配合体检中心的健康管理。医生不仅可以结合你个人的生活习惯、家族遗传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来分析、提醒你,给你有用的建议,还能告诉你所检查的项目是否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