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明年起城镇住房困难标准不应低于人均13平米
“城市特困人员可就近入住农村供养服务机构”“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安置符合条件的就业救助对象,公益性岗位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海南省社会救助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日前已出台,对社会救助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据悉,该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低保申请
向户籍所在地
乡镇政府(街道办)申请
《规定》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序办理进行了明确。包括: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市、县、自治县民政部门审批;
市、县、自治县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住房救助
城镇住房困难标准
不应低于人均13平方米
《规定》提到,住房救助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
对城镇住房救助对象,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其中配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当给予租金减免。
对农村住房救助对象,应当优先纳入当地农村危房改造计划。
此外,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及时公布住房救助对象的住房困难标准和救助标准,城镇住房困难标准不应低于人均13平方米。
城镇家庭可以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住房保障实施机构提出住房救助申请,经市、县、自治县民政部门确认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或特困供养人员资格,由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对申请对象的住房状况等进行审核并公示。对审核符合住房救助条件的,优先给予保障。农村居民(家庭)可以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住房救助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特困供养人员资格、住房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确认并公示后,报市、县、自治县住房城乡建设(农村危房改造)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审核。
特困人员
可就近入住
农村供养服务机构
《规定》提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具备必需的食宿、护理等基本条件,并根据供养服务人数配备管理服务人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在满足特困人员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可利用闲置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城市特困人员可以就近入住农村供养服务机构。
教育救助
覆盖学前教育到
高等教育各阶段
《规定》明确,对在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
申请教育救助的,应当于每年秋季开学后10月15日前向就读学校提出。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其监护人应当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教育救助。市、县、自治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送教上门、远程教育或其他适合残疾儿童特点的服务。
医疗救助
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救助采取方式为:对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进行补贴。
特困供养人员及患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或患重大疾病需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医疗救助对象,可依照本省有关规定采取分类定额或者按比例在规定额度内实行门诊统筹等方式给予补助。
医疗救助对象住院治疗,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政策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救助。
此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比例给予救助;特困供养人员的基本医疗费用,按照供养政策规定处理。
政府公益性岗位
工资不低于当地
最低工资标准
《规定》要求,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安置符合条件的就业救助对象,按照规定签订公益性岗位协议并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鼓励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就业救助对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岗前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
临时救助
救助金额500元以下的
可委托乡镇政府(街道办)审批
《规定》提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临时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人口、遭遇困难类型等进行调查,提出审核意见并公示后,报市、县、自治县民政部门审批。
救助金额500元以下的,市、县、自治县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情况紧急的,可以先行救助,事后再办相关手续。
对临时救助对象,根据其困难程度和不同情形,按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倍以内给予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不超过3个月的一次性基本生活救助。(记者徐善应)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