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种田成本高收益低 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农田抛荒
关注农田抛荒系列报道 原因篇
种田成本高收益低,农业基础设施弱
部分农民不想种田外出打工
农田——过去农民最珍贵的财产,如今正在变成一块“鸡肋”。
种田还是抛荒,农民到底如何选择?这个看似纠结的问题,在农户看来并不难作出选择。在采访大量农户后,我们甚至可以总结出一系列原因:农业投入越来越高,种田边际效益下降;农田耕种收益比较低,农户种地积极性不高;城市化推进,劳动力转移;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盲目圈地,土地征而未用……
种田成本高收益低下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
种田还是打工?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海南多个市县的农村,面对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农民都选择了打工。“不用问,大家都宁愿选择打工。”海口市灵山镇林昌村颜启光说。
颜启光并非胡乱猜测,整个林昌村3000多人,如今年轻人大多数已经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颜启光大概计算了一下:“现在这里每亩地的产量才五六百斤,但种子、肥料、收割等方面的开支,就要600元每亩左右,成本太高。”正因为如此,即使政府将农田水利设施修好,把毛渠也修好,颜启光也肯定地答复:“那样,大家还是不愿种田。”
林昌村隔壁的东头村委会,村干部吴坤儒给记者算账,“我给你算。种一亩地要种苗、化肥、农药、机器等等费用吧,一亩稻谷收下来也就八九百斤。你算算能赚啥钱?就是再加上每个人种地的补贴,一年380元,又有多少?”
吴坤儒没听说过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可道理他懂:“按照这个收益,还不如出去干建筑。一个月两夫妻也能挣好几千。那不比种地强?”
定安县南海农场的胡俊贤说得更直接:“种一亩水稻田亏本200多元,想用土地来种别的了”。说到农田补贴,胡俊贤说:“宁愿不要补贴,也想种别的”。
胡俊贤也不知道到底要种什么,看着两条腿上被蚂蝗蛰出的血痂,他感叹:“其他人不种田,我一个人种,老鼠都来吃我的水稻。8亩多种了4亩,能收获1000斤就不错了。”
种田与外出打工相比,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优势。据测算,一个外出打工劳力,扣除吃住,月收入也在种地收入的五倍以上。种田的收益比较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这被看做是导致农田抛荒的最根本原因。
“无论是在茶馆聊天还是在田头,我都听到他们说不想种了。”澄迈县政协委员李远清曾就澄迈农田的抛荒问题进行调查并提交了《关于解决农田弃荒问题的建议》,他说他曾仔细计算过,每亩水稻的种植成本约600元,早造的亩产为600~800斤,晚造的话经常要面临风灾、水灾等风险,“这导致劳动力外流,很多市县都有几万亩农田弃荒”。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不过关”
农民称想种也难
一部分农民走了,一部分农民仍然留在村里。种了一辈子农田的人,心里也难舍弃土地。可当真正想种田的时候,一些农民发现: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有时候,想种都难。”
文昌东路镇正面临这样的窘境。东路镇大部分农田均依靠东路水库来灌溉,可这里的水渠大部分均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80年代用预制板硬化过,但水利设施老化、渗漏多,一方面导致部分农田无法正常灌溉,另一方面导致排水不畅造成洪涝。
“农民种田本来就难,没有好水渠,靠天吃饭,难上加难。”东路镇蛟塘村村民邢益财种了5亩地,因为沟渠无法供水,田成了“望天田”,只得靠天吃饭。
迫于无奈,邢益财只得在地里挖了一口10米深的井,抽水“养活”自己的农田。
这并非个例,此前南国都市报曾报道万宁市万城镇大奶洋一带,因水利灌溉设施破损,导致1000多亩农田没水灌溉。
村民纪少凤知道沟渠没水灌溉,可令她没想到的是,她家种植的约两亩地都被太阳晒死了,不但颗粒无收,还损失了1000多元。有了这个教训,纪少凤和其他村民一样,干脆将农田抛荒,闲在家里。纪少凤感慨地说:“我做梦都想不到,当农民也会失业!”
近年来,由于农田水利设施不到位导致农田灌溉难题,曾多次见诸报端。
海口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坦言,目前水利存在“欠账”问题。“一些农田对水依赖性高,一天不浇水就失水。”该有关负责人说,“看到一些田被抛荒,看了也心疼。”
澄迈县政协委员李远清调研时发现,一些边远地区、部分较小的田洋由于各种原因,水利设施仍不完善,有的虽然有很好的水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看天吃饭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田洋甚至被抛荒。
“农业基础设施太差,想种田的农民种不了,最终也选择了抛荒。”海南大学农学院林电教授认为,这就像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种田的人少了,水利设施荒废、被破坏,这导致种田的人再次减少。
农业基础设施差,改善难度大,耕种负荷大,不利于机械化生产,这些因素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这是导致农田抛荒的又一主因。
城镇化进程占用土地
被征地后农民“不想种了”
“村里土地被征之后,剩下的也不多,有村民干脆就抛荒不种了。”在灵山镇东头村委会,村干部吴坤儒说出了这个“逻辑”。
吴坤儒进一步解释:“被征用的土地大部分抛荒。旁边剩下一点点土地,怎么种?种上老鼠都来吃了。再说,地少了用机器也浪费,于是干脆就抛荒算了。”
这个逻辑并不难理解。灵山镇新市村委会书记张诗群给记者解释,“以我们村的柯宅村、吴宅村为例,这两个村的土地几乎全部被征用,剩下的也就几十亩田。剩下的这么一点儿,老百姓就不种了。”张诗群强调,“你不懂种田,要知道种一分地,跟种一亩地要操的心是差不多的。”
此外,城市建设还带来另一个问题,项目建设对农田的破坏。
在南渡江东侧,随着“江东城市组团”的发展,工程建设的步伐一点点侵入乡村,吞噬着乡村土地。原有的农田上长出了一栋栋高楼、一层层围墙,而这些给农田带来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前面提到的柯宅村、吴宅村就面临这样的难题。新市村委会书记张诗群说:“征地后的项目建设将农田原有的水系破坏掉了,本来还有一部分田洋可以耕种,但是由于没水,也就抛荒了。”这个问题张诗群曾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但并未得到满意的答复。今年年初,村民要耕种土地了,张诗群不得不叫来挖机临时开挖出一条水渠。可张诗群心里清楚,“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明年又要缺水了。”
农业保障落后
自然灾害导致季节性抛荒
针对海南特有的气候环境,季节性抛荒有时显得尤为严重。
在灵山镇东头村委会,在这一季度,全村1000亩的土地,算上征地的部分,整个抛荒接近700亩。村干部吴坤儒解释说:“这些土地中有一大部分是在这次台风中受灾而无法耕种的土地。”
在今年7月的威马逊台风中,东头村委会大量土地被淹,“很多秧苗被淹死了。后来等到水退了,再种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干脆抛荒。”
这被称为季节性抛荒。除了东头村委会,受此次台风影响,文昌的铺前港、罗豆农场等地区,大面积农田遭海水倒灌,土地上的农作物被毁。而这些被海水浸泡的土地,短期内无法实现再次复耕,于是乎只得抛荒。
从全省范围内来看,这样的抛荒面积也在万亩左右。一位农业专家认为:“这跟海南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关,台风天气较多,农作物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均有关系。”
海南农业保障体系相比起内地一些地方依然落后。目前,海南已经实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14个险种19个市县全覆盖,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保险抗风险的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则是,农业险的推广和购买依然不足。
在相关专家看来,农业保险也仅仅只是农业保障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农作物开始播种到培养到收获到销售,要有一整套农业保障系统。”海南大学农学院林电教授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