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烈士精神 撑“小家”谋“大家”
人民网记者 闫妍
成千珍家庭
“我将继续带领我们家15口人快乐幸福地生活,我还将和全体村民一道,为建设幸福家庭、美丽乡村发挥光和热。”台上,成千珍的声音铿锵有力。台下,大家深受感动掌声雷动。
5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16全国‘最美家庭’揭晓暨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的这一幕,让大家对小山村里的革命烈士家庭——成千珍家庭记忆深刻。
成千珍家庭,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城乡中史村一个革命烈士家庭。她与全家人继承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勤俭朴素的家风,乐于奉献的精神,博爱无私的胸怀,都深深打动着我们。
咱们不哭,这个家我来担
“爷爷,娘,咱们不哭,这个家我来担……”这一幕虽然过去多年,但似乎仍在眼前。
成千珍的父亲成法魁,1938年参加抗日,1949年渡江战役中牺牲。“在我八岁那年,家里来了几个人,把一张由毛主席亲笔签名的烈士证书交到我爷爷手中。爷爷看着我卧病在床的母亲、残疾的弟弟和我,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成千珍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但悲情过后,生活总要继续,“这个家我来担”,就是这句壮胆的话,让成千珍为这个家庭一撑就是60多年,前前后后养育了五代人。
似乎从那天起,成千珍一下子长大了,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在失去了父亲这个顶梁柱后,母亲因积劳成疾、悲伤过度离开了人世,弟弟也落下了残疾。
成千珍一边照顾残疾的弟弟,一边发奋学习文化知识,把父亲的革命精神,转化成生活的勇气和学习的动力,终于考上了邯郸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毕业后的成千珍,为了照顾残疾弟弟,放弃去县城教书的机会,选择了农村老家,并嫁给了邻村善良本分的庄稼汉董文亮,生下了两个聪明帅气的儿子。二儿子18岁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临行前,成千珍叮嘱他,“咱们是革命的后代,一定要吃苦在前、争当先进、给家里争光。”在部队期间,因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儿子第二年就被授予中士军衔,任命为高炮班长,并多次受到嘉奖。
比起战争年代,现在很幸福
来到成千珍的家,会发现这里依旧是战争年代的老屋土炕,院子里晒着她常吃的蔫蔫的萝卜干,她有时到地里挖野菜,吃红薯叶,经常穿着孩子们的旧衣服,生活的非常简单。“比起过去战争年代,现在真是幸福的很。”这是成千珍的口头禅。
生活中,成千珍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走二十里路去娘家料理照应。先是给残疾的弟弟成了家,后来又给先天有病的两个侄女成了家。如今,成家后代的两个侄孙长的高大帅气。大侄孙今年18岁,二侄孙11岁,她一直用自己的收入资助两个孩子上学。
去年,成千珍按照农村的传统,给两个侄孙建起了两套新房,准备给他们成立小家庭备用。讲起这些,成千珍流露出抑制不住的自豪和喜悦,或许在她心中,完成爷爷和父亲的夙愿,是她此生最大和必须完成的一项使命。
大家快乐了,小家就幸福了
提起成千珍这个特殊的家庭,乡邻们都为她家点赞。“这么多年为娘家付出,丈夫从不埋怨,儿子、儿媳们也帮着我。”成千珍和丈夫风风雨雨五十年,从没因文化学识上的差异而产生障碍,而是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支撑,并在村里组建了武安落子文艺团,一有时间,夫妻俩还就对唱起武安落子、大平调等戏曲,给村里的妇女群众说唱快板,日子过得踏实和美。
成千珍把自己的家当作课堂,义务给孩子们上剪纸、绣花等手工课程,给困难家庭的孩子们做棉衣等,村里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退休后的她,本可以和丈夫一起安享晚年,但在村里两委换届时,她以全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成千珍接下了这个重任,并连任三届。九年来,一分钱工资不拿的成千珍,垫资为村里修盖了文化广场、村里办公楼。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喜欢喊这位“成妈妈”“成奶奶”上阵。
“我是革命烈士的女儿,父亲那一辈老革命家的精神这么多年一直在影响我,只讲付出,不讲索取。”从不领支部书记的工资,反倒常常拿退休工资贴补别人。成千珍还经常带着她的儿孙们到孤寡老人家扫扫地、挑挑水,洗洗涮涮,在她看来“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大家快乐了,小家就幸福了……”成千珍的儿孙们也都喜欢自己这个具有优良家风的家庭,“我们这个家,有革命烈士的精神照耀,是烈士的浴血奋斗与牺牲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的小家就应属于大家。”
今年75岁的成千珍,精神依然矍铄,耳聪目明,她不但带领着儿孙、侄孙共计15口人的大家庭,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而且还带领村里的妇女群众参加文艺普法宣传,为活跃乡村文化、建设幸福家庭、美丽乡村发挥着作用。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