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国有林场改革实现“三赢”
会昌国有林场改革实现“三赢”
江西省会昌县实施国有林场改革两年多来,国有林场改革实现“三赢”: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林业得到发展,林业职工得到实惠。
国有林场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林场原有体制机制已不能适应新要求。从木材经营到生态保护功能的转变,加之以前采伐过度、木材资源面临枯竭;同时,由于冗员较多等原因,国有林场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甚至连职工的基本工资、社保和养老金都无法保障。
江西省会昌县原有板坑林场、晓龙林场等8个国有林场,职工1226人,经营41.23万亩林场,面临与全国其他林业县国有林场同样的困难与问题。
经过广泛的调研,2012年12月,会昌县8个林场同一天召开职工大会并顺利票决通过了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改革的大幕开启。
啃下资金短缺硬骨头,妥善安置职工
拖欠的职工工资和社保资金怎么办?下岗后林场职工的出路在哪里?林地如何更好地管护……林场改革涉及面宽、难度大、情况复杂。
“一听到要改革,头就大!一方面因为长期在林场工作,情感上割舍不开,另一方面又担心改革后自己的生计问题。”谈及当时自己的感受,该县原永隆林场职工肖建斌说。
“民生为本,生态为重。绝不让一个干部职工在改革的大潮中掉队!”面对国有林场改革的重任,会昌的决策者态度坚定。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会昌财政资金并不宽裕,但改革启动伊始,县里从没动过变卖一亩林地资产的主意,毅然从财政拿出1.35亿元资金,一次性偿清了职工安置补偿费及拖欠的职工工资、退休退养人员生活费、遗属补助生活费和林场改革前欠缴的职工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及银行贷款本息等。
国有林场改革两个最棘手的问题—职工的妥善安置和资金不足,终于解决了,改革稳步向前推动。
林改效益最大化,山林增绿百姓受益
“国有林场改革让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原会昌县庄口镇林站职工胡宗宝心生感激。今年55岁的老胡1977年参加林业工作,这次改革他选择了自主择业,投资10万元在老家庄口租下了460多亩林地种植湿地松。
对老胡这样自主创业的林场职工,会昌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减免生产经营中的税费,补助5年的土地租金,还可享受3万元免息贷款,并不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帮扶。“再过3年,我的松树就可以采脂了,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每年至少有30万元的收入。”胡宗宝信心满满。
“哗哗……”会昌县珠兰乡富坑新村倪春根家,水龙头一拧,清冽甘甜的自来水便流出来。“湘江源保护区涵养的水源为全县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提供洁净的自来水!”该县湘江源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负责人高木林自豪地说。目前,石壁坑水库蓄水量达6030万立方米,水质常年达到一类饮用水标准,解决了县城及周边乡镇10余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除了呵护好一库清水,会昌在库区林地还补植了大批楠木、红豆杉、樟树等树种,良好的生态吸引了野猪、山牛、野鹿等野生动物前来栖息。根据不同林种、不同功能,会昌将8个国有林场重组成湘江源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生态公益林林场等4个单位。
“通过改革,国有林场从一个贫困潦倒的‘穷秀才’变成了‘高富帅’。”会昌县绿源林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志说。
在改制中,会昌县将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前置条件,努力实现改制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共同提升,为全县经济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为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昌注入1.02亿元资金,将15.15万亩商品林林场改制成绿源林业投资有限公司。“伴随改革的号角,会昌林业发展的春天来了!”对于公司的未来,陈先志充满信心。
(来源:人民日报 3月31日 记者任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