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家企业助力三沙经济发展帮渔民转产转业
145家企业助力经济发展帮渔民转产转业,政府也尽力为企业服务树品牌
三沙与企业演绎“鱼水情深”
■ 本报记者 刘操
在永乐群岛的羚羊礁附近,一串串浮球下养殖着珍珠贝。永乐群岛渔民王雄就是养殖团队的一员,去年8月,他加入了三沙永乐永盛渔民专业合作社,在三沙海蓝蓝珍珠养殖有限公司的带领下养殖珍珠,每月可以领到5000元的经营收入。
设市4年多来,三沙紧紧围绕“维权、维稳、保护、开发”推进企业工作和引入企业机制,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企业的进驻、壮大,为三沙的维权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也使很多三沙岛礁渔民实现转产转业,增加收入。
企业为三沙维权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凭借充沛的阳光哺育,在三沙种植的树种相对海南本岛成长时间更短、成活率更高。”三沙设市4年多来,多家企业看中了这里特有的气候资源,陆续将针叶樱桃、诺尼果等树苗运抵三沙进行种植,希望借此打开特色营养品市场,发展三沙特色产业。
但三沙岛礁面积小,不能满足企业大规模种植原材料、建厂等需要,在三沙注册的企业就将经营区域设在了海南本岛。“企业的总部、经营虽然不在三沙市内,但企业是我们三沙的。这样对三沙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发展海洋特色经济等蓝色经济都有重要意义。”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表示。
除坚持“注册在三沙、品牌属三沙、经营在异地、税收属三沙”特殊工商注册模式外,三沙还坚持发展海洋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实体经济,企业注册数逐年增加。截至今年7月底,三沙市共登记注册企业145家,个体工商户110家,注册资本近30亿元,企业经营范围涉及农业、金融、旅游、航空、油气、渔业、通信、运输和文化等产业。
三沙企业工作座谈会指出,设市以来,三沙紧紧围绕“维权、维稳、保护、开发”推进企业工作和引入企业机制,通过成立市直属国有企业、和大型国企合作等方式为三沙的维权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企业为渔民转产转业拓宽门路
企业的日益增多,为三沙渔民拓宽就业门路,实现转产转业、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目前,三沙市已登记成立永乐永盛和七连屿和盛等2家渔民专业合作社。“除了打鱼,我们也可以有其他收入来源了!”王雄说。
根据协议,渔民参加了渔民合作社后,公司将付给参与经营的渔民每人每月5000元,同时还将养殖收益10%的利润分给5个居委会。永乐群岛管委会主任蒋维权估算,预计项目投产3年后,可实现年销售额5000万元、渔民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并有效推动永乐群岛渔民实现转产转业的目标。
这只是一个开始,肖杰表示,未来,三沙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做大做强企业,进一步管理运营好国有企业,形成三沙特色经济旗舰。
改善营商环境为企业在三沙树品牌服务
三沙的海洋资源优势明显,强化特色经济研究,形成智力合力至关重要。为此,三沙市工商局挂职博士组建特色经济“智囊团队”,并编制《探索三沙市发展特色经济课题研究汇编》,为企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引。
与此同时,三沙还在健康的营商环境上下工夫,三沙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三沙市场主体“负面清单”,简化企业注册流程,提高服务标准,采取“压缩时间简化流程、协助准备书面材料、营业执照当场办结”的方式,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便利。
记者获悉,三沙还在大力引导企业走向市场上下工夫。设市4年多来,三沙大力引导市场主体切实发挥商标的经济效益,指导企业及合作社运用已获准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和著名商标,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商标品牌优势,在充分发掘商标价值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三沙大海蓝实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为进入主板上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肖杰提出,未来三沙要做好推进工商注册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三沙实际情况,进一步在船务管理等方面引入企业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的合作,密切已建立合作的企业关系,继续推进更多的合作内容和空间。(本报永兴岛9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