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发展托起美丽乡村
以产业发展托起美丽乡村
■ 张成林
近年来,文昌会文镇在“产城融合、产城共建”的发展思路下,重点发展佛珠产业,佛珠加工企业迅速增长到上千家。当下,佛珠产业成为该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依托。(3月31日《海南日报》)
曾经的养殖小镇,为何短时间内转身成为知名的佛珠加工及销售集散地?原因就在于该镇抓住了特色、抓准了产业。佛珠产业不仅使会文镇名声大噪,更成为当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助推器。由此可见,产业的力量,不仅利在当前,更惠及长远。作为特色产业小镇,会文镇给我们启示,美丽乡村,其美丽不止在于整洁靓丽的外部形象,更在于当地民众的获得感,以及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获得感何来?内生动力从何挖掘?唯有立足本地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基层发展尤其离不开产业支撑。3月30日,我省全域旅游“美丽海南百千工程”现场会在琼海召开,省长刘赐贵重点强调,要把产业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产业做起来,推动各产业、各行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把产业做实做优,争取培育一批经济强镇、产业强村。纵观我省广大乡村地区,往往资源有余而投资不足,特色有余而挖掘不够,再加上基层地区远离经济中心,致富门道较少,就业机会不多。在此情况下,需要我们集思广益,挖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向产业要动力,向产业要财富。有了产业支撑的镇、村,才能发展成为强镇、强村。
产业好比中枢按钮,一旦启动,便可带动整个大机器活跃运转起来。实践证明,产业兴则发展顺,抓好了产业,许多紧迫的发展任务便迎刃而解。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了产业支撑,才能实至名归,才能真正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生活环境的改善;全域旅游的创建,有了产业托底,才能形成持久的保障、充足的动力,才能唤起民众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处处是景”的美好愿景;精准扶贫的开展,有了产业助力,才能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实现脱贫一大片,扶贫不返贫……相反,倘若遗漏了产业,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扶贫脱贫等诸多工作的开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何找准特色产业定位,对广大乡村地区来说并非易事。事实上,产业定位,关键围绕“优势”展开。优势何来?来自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挖掘。例如,基于独特的区位优势,我省旅游、农业资源丰富,诸如槟榔、咖啡、花卉、水果等都是产业发展的潜在对象。资源不缺,产业不缺,缺的是立足优势的深刻分析。特色产业一旦选定,就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通过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农企合作等方式,形成一批集中布局、成片开发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
产业意味着动力,意味着优势,意味着潜力!产业与就业紧密相连,而就业与增收、脱贫、稳定等又密不可分,因此,抓活了特色产业,就抓活了系列工作。当前,发展任务紧迫且繁重,只有认真分析,找准特色优势产业并积极谋划,才能事半功倍,收长远之功。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4月1日 A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