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经常食用海鲜无需补碘?疾控专家:这是误区
海南省疾控中心健康服务快车
5月15日是我国第22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很多人觉得,海南人生活中经常食用海鲜,所以无需补碘。海南省疾控专家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区。碘缺乏病是危害琼岛群众健康的主要地方病。
近年来,海南在防控碘缺乏病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去年,海南省21个市、县(区)开展碘盐监测随机抽样监测,碘盐覆盖率为97.85%,碘盐合格率为97.26%,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了95.18%。海南省疾控中心热带病与慢性病预防控制所地方病与慢性病防治科科长王红美提醒,目前,我省仍是轻度缺碘地区,补碘还得长期坚持。
缺碘或碘过量均能致病
缺碘会引发家喻户晓的疾病,俗称“大脖子病”,学名是甲状腺肿。在海南科学补碘宣传工作中,时常会遇到群众表示常吃海鲜无需补碘。
“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王红美介绍,人体需要的碘绝大部分来自日常饮食之中,但海南省属于轻度缺碘地区,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饲养出来的家畜、家禽体内的碘含量都不多。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缺碘环境,3至6个月内得不到足够量碘的补充,就会出现碘缺乏的症状,继而导致碘缺乏病。即便是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也需要食用碘盐补碘,仅靠食用海鲜并不能满足人体对碘的需求。
与甲状腺肿相对的疾病,就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则是甲状腺里碘过多,难以代谢而造成的疾病。这两种疾病都与身体内的碘含量有关,一个缺碘,一个碘过量。王红美认为,缺碘远比碘过量更加可怕。因为缺碘不仅损害身体,还会导致智商下降。
“碘缺乏危害最严重的是对胎儿和0-3岁婴幼儿脑发育和体格发育的影响,造成的后果不可逆转。”王红美说,极其严重缺碘还会造成死胎、流产、先天畸形,婴幼儿死亡率高;严重碘缺乏将导致聋哑、呆傻,生活难于自理;轻度碘缺乏会表现为弱智、学习能力差、完成精细动作困难。
补碘并非越多越好
近日,记者走访了海口市区多家超市和社区小店,发现所售的食用盐几乎都为碘盐。虽然碘盐已经普及,但是如何正确选择、食用、存放碘盐,许多群众并不清楚。
目前,我国对合格碘盐的外包装材料有严格要求,包装上的说明和标志十分明显,全国所有碘盐必须贴有防伪“碘盐标志”,字迹完整清楚。激光防伪标志上的人体图形周边闪烁着霓虹,正方形底部有一弧形彩色闪光。
“碘过量同碘缺乏一样,都会危及人体健康。”王红美说,碘过量可引起高碘甲状腺肿、高碘甲亢或甲减,桥本氏甲状腺炎等,所以补碘并非越多越好。甲状腺疾病患者不宜食用加碘盐,可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到非碘盐供应点可购买非碘盐。
孕妈妈补碘尤为重要
补碘,对于孕妈妈来说尤其重要。据海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邱晓堂介绍,孕妇缺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要借助尿碘浓度了解自己是否缺碘。目前的研究多提示在妊娠前或妊娠早期,补碘才能取得效果。女性应该在孕前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碘不足可以提早补充。
邱晓堂提醒,孕妈妈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活跃,对碘的需要量增加,属于碘缺乏病高危人群之一。若再有挑食、偏食的毛病,易造成妊娠期摄入量不足和缺乏,发生碘缺乏病。为了下一代的健康,给孕妇补碘是必需的。
除了食补,邱晓堂建议,一定要到医院向专业医生咨询,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碘药物。为了保证妊娠期间充足的碘摄入,专家认为,孕妇在正常饮食的同时,每日应服用一定量的碘化钾或含该成分的复合维生素。另外,对于碘缺乏的孕妇,医生还会根据其甲状腺激素水平,考虑给予适当的甲状腺激素补充。
购买、保存和使用碘盐应注意:
碘元素在高温、潮湿环境,或遇到食醋等酸性物质容易挥发;碘盐不要存放时间太长,应随吃随买;装入有盖的棕色玻璃瓶或瓷缸内,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炉火的地方;待炒菜、煲汤快出锅时,放盐效果较好,防止因过热导致碘挥发而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