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文艺生存和发展之本

02.12.2015  15:46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来斌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一讲话精神,指明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民是文艺生存和发展之本

  文艺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文艺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文艺观,提出了党对文艺战线的基本要求:“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理解这一基本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人民为文艺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的这段话在今天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再高雅的文艺家,须臾也离不开“粗鄙”的吃喝拉撒睡;再精致的文艺创作,也需要以人民创造的物质资料来支撑。正所谓,“没有衣食住行,何来琴棋书画?”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厚的物质财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其次,人民为文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从理论上讲,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精神财富的根本源泉。没有这个基础,许多艺术的成果就不可能创造出来。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例如,“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活水源头。“到生活中去”,这是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常讲的话。深入到汕头的偏远小渔村听与海浪相融的岭南音乐,听伴着渔船出海马达轰鸣的潮州音乐,了解潮州锣鼓的历史传承,这是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海上丝路”的成功秘诀。

     再次,人民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急切的需要 。文化艺术活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并且深谙“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催生了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要。一段时期以来,作为大众文化活动的广场舞的流行,成为一种为世人关注的“中国现象”。广场舞因为公共场地之争、噪音扰民等问题,引起了不同的社会评价和热烈的社会讨论。是非曲直姑且不论,这至少表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文化艺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