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有限人才短缺 海南古建筑艰难“活”起来(图)

10.04.2016  10:56

  自2015年8月起,五公祠景区就开始了周边设施的改造工程;10月,其古建筑修缮工作正式启动,预计今年4月底竣工交付使用。在此之前,海口丘浚墓已作过改造并重新开放,而海口海瑞墓也已于2015年8月份开始动工改造,预计今年4月份左右完工。

   海南古建筑艰难“”起来

  “大大小小有16座建筑因为各种原因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全部的古建筑修缮目前已经完成约7成。”记者近日走访了正在修缮改造中的海口五公祠景区,古建筑修缮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李名望向我们介绍了最新情况。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公祠是海口市文物局这两年来的重点修复和保护项目。自2015年8月起,五公祠景区就开始了周边设施的改造工程;10月,其古建筑修缮工作正式启动,预计今年4月底竣工交付使用。

  新与旧,古与今,被居民区环抱的五公祠在古建筑修缮与新设施建造上牵动着多方的力量。而通过五公祠、海瑞墓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护以及景区改造,我们也不难管窥我省目前古建筑修护的现状与发展。

   用原始工艺“还原”五公祠 新增展示区呈现移民文化

  “修缮比重建更难”,李名望说。历史长河中的积淀与成就注定了这些承载颇丰的古建筑不可由后人随心所欲、以“现代审美”的标准去修复。

  “所有的古建筑,当决定要开始修缮时都需要先由设计院的专业队伍来进行勘察。”李名望说,勘察中,专业人员要对建筑的破损程度进行评估,修什么、怎么修都要参考历史文献资料,追寻古代的工艺,不可随意而为之。

  “以五公祠为例,这次我们有几个建筑都需要换地面。早些年,由于国家对这些文物的修护尚未出台明确标准,致使一些建筑在修缮中使用了现代的工艺,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石板地。但在这次的修缮中,我们要参考原始工艺,将地面换为三七灰土地面,还原它最初的样子。”李名望介绍。

  除了像地面这种使用原始工艺的“还原”,在修缮中屋顶、梁、柱也要做到还原式修缮。所有拆下来的物件若还符合使用标准,就要统一编号,最终一一复原。

  “古建筑的修缮不是一次性的,除了大规模的修缮,平日里就要常小修小补,就像我们常说的‘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李名望说。

  五公祠在上世纪80年代时曾整体修缮改造过,之后有过断断续续的单体修缮。此次的景区改造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体改造。

  古建筑的修缮让历史文物再展新颜,而作为年均客流量在50万以上的旅游景区,要想吸引更多人来访,了解海南历史,也需要便利的新设施。

  五公祠景区东南侧均紧挨民居。此次景区的周边优化改造在拆除了少量民居后,在这两侧修建了道路,使五公祠景区可以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

  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五公祠景区项目此次的新建面积为3400平方米,其中有约2000平方米为停车场,一改之前仅有简易停车区域的局面。为方便游客进出,新的大门也将从直对着马路的位置改至景区南侧。

  同时,为了全面展现五公祠的文化内涵,景区内还将增设700平方米的展示区,为广大游客呈现唐宋文化以及移民文化等。在此之前五公祠景区内并无专门的陈列展览区。

  除此之外,景区周边还会进行园林绿化、水系统改造等工程,以精致的自然景致,全方面地衬托五公祠人文气质。

  软件与硬件、新设施与古建筑在整体的规划与融合后让五公祠这个“不可移动文物”再次焕发新的光彩,也为城市带来新的旅游热点。

   海南文物建筑修护现状:经费有限 人才短缺

  丘浚墓、海瑞墓、五公祠……这些文化遗产修缮与保护工作一定程度上也在反映着海南这些年来在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现状。

  “谈及文物的保护,特别是在古建筑方面,钱和人恐怕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王大新说,由于不可移动文物的特点,这些古建筑都算得上是“濒危文物”,亟待修复。而一座建筑的修复往往一动就是“大动作”,这也就意味着需要较大的预算。

  文物建筑分为全国级、省级、市级保护单位等,相关部门一般会根据它们的轻重缓急展开修缮,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相对而言不是那么重要的古建文物就很难及时得到修复。

  在王大新看来,除了经费,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海南在文物建筑修护与相关文化拓展方面存在局限的原因。例如,海瑞墓其内部的展览方案就是外请团队来协助完成。一些古建筑的勘察及修复方案等也需依靠外省团队来进行。虽然,外请团队来进行相关工作并非仅存在于海南,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从事这一方面工作的人数实属有限。

  除此之外,公众法制观念与保护意识淡薄也影响着文物建筑的保护。

  “早些年,大家保护意识不强,老城区里一些居住在文保单位里的人们为了提升居住环境而对所在的文物建筑造成一些损坏。”王大新说,近几年来随着政府的重视与宣传,人们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城市的管理者亟需思考的是如何实现文物保护与现代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

  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曾参与负责过丘浚故居、美榔双塔等文化遗产修复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主任王亦平也给出自己的看法:不可以“现代工程”的思维去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针对现代建筑的标准衡量文物建筑的完成,切忌“简单粗暴”。同时,保护工作不光是“技术”要硬,行政监管也应强大起来。

  文物要“用起来,传下去” 不能“尘封在仓库里

  修缮文物建筑,除了实现保护,其更多的意义在于传承。这种传承并非仅是一座实体建筑的流传,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代代相传。而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其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随着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看到文保工作的方向逐渐在从前8个字向后8个字转变,”王大新说。

  用起来,传下去,令人深思。

  深度发掘文物建筑的文化内涵是让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五公祠未来将展示唐宋文化与移民文化一样,一座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能让这些文物“”起来。“去发掘背后的故事与文化,让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不是‘尘封在仓库里’的保护,而是在公众面前绽放光彩,引得更多关注。”王大新说。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文保单位要根据实际条件对公众开放。

  “文化遗产和百姓密切相关,对其科学保护的同时不能令其孤立。做文物工作很容易在围墙内考虑问题,但实际上要努力让它与现代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有机融合”,王亦平谈到,“要多部门的联合协作,去建立这样的意识。

  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谈及文物保护工作,首次明确提出“对社会力量自愿投入资金保护、修缮市县级不可移动文物的,可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海南的文化遗产有其地方特色,要以差异化去吸引人群。这样的政策将会有利于海南一些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王亦平认为。

  “这是首次明确提出这样的政策,相信会给文保工作注入新的力量,”王大新说。

  王亦平说:“要看到海南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进步,从最初的零到现在拥有27个国保单位;项目的执行严格依照程序进行;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古代、近现代建筑感兴趣等等。

  但正如专家们所言,无论是在修复和保护工作上抑或是传承之路上,社会、政府、公众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记者 尤梦瑜)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