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无缝对接
三亚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校9年培养本科毕业生2.2万人
人才培养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无缝对接
■ 本报记者 郭景水 通讯员 白磊
“我现在做的大学生机票网,已经有150名员工,在海口、西安、武汉、长沙、厦门、泉州等地都开设了分支机构。”尽管还是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2011级的学生,但郑志康已先行一步,投身海南旅游业。
投身海南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是三亚学院每年毕业生流向的“主旋律”。2005年秋季,三亚学院招收首届本科新生。2009年至2014年,三亚学院毕业六届本科学生,累计超2.2万人。“最近3年,学校每年5000名左右毕业生,约有四分之一最后留在海南工作,其中相当部分进入旅游以及相关行业。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学校培养了一批批阳光学子。”三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陆丹说。
在三亚学院14个二级学院中,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是最年轻的,成立尚不足一年。国际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张宇红介绍,学院目前有酒店管理、国际旅游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在校生人数达到1600人。“学校地处度假城市三亚,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机会。”
2014年1月,在分出了酒店管理、国际旅游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之后,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依然保持了2000人在校生规模。“招生的旅行社、会展、邮轮、亲水等六个专业方向,都与海南的旅游产业无缝对接。”旅业管理学院副院长柴勇如是表示。
2011年秋季学期,三亚学院正式招收海洋通信专业方向学生。
“在通信工程专业开设海洋通信专业方向,三亚学院将学生的培养方向瞄准了海南的海洋渔业以及近海旅游业。”理工学院“80后副院长”周密介绍, 2012年9月,三亚学院与中国移动海南公司共建海洋通信研究所揭牌,开启海洋通信研究。2014年8月,双方共建的“4G通信实验室”也正式揭牌。
不断深入的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推动三亚学院 “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并进一步有效地支撑日常教学。与此同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积极努力、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的稳步推进,一系列举措成为三亚学院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的积极探索。
除了专业学习,三亚学院的阳光学子更有一颗爱心。从2006年至今,三亚学院鸣鹰支教队8年间,为三亚6所偏远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在开启农村孩子心灵的同时,鸣鹰支教队实现了自身的壮大,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现在的106人。2014年底,鸣鹰支教队获得了三亚市大型公益活动“最美三亚人”提名奖。
“办学9年来,三亚学院一直坚持‘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陆丹说,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育具备健康人格、能与社会良好互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崇尚学术自由,推进独立、超功利和解决真问题的科学研究,致力服务社会,与政府、企业、社区一起分享办大学的经验和成果。(本报三亚12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