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创业,产品销往整个非洲!他是这样把小作坊变成金凤凰
从简陋的石棉瓦棚手工作坊,到现代化机械厂房,从年销售30多万元到上亿元,如今产品将销往整个非洲!50岁开始创业的他是如何依靠“知识产权”,渡过了经营的寒冬?
50岁创业,遭遇连续失败打击
2000年,国营机械厂倒闭,年近五旬的张志刚一下失了业。他和几个工人一起,租用县烟草局倒闭企业的破厂房,开始捣鼓着企业原来就生产的打麦机。
第一年市场反响很好,产品供不应求,他挣了30多万元。但是第二年,市场被更先进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占领,刚赚的30多万,又全部赔了进去。
当时,食品企业发展如火如荼,他转而研发牛奶灌装机,生意正要有所起色,可是“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接踵而至,奶制品行业几乎全部摧毁,他的产品又没了销路。
接连的创业失败,让他开始思考,市场到底需要什么?他疑惑了起来。
知识产权金融实务与思考
如何将品牌迈向市场,如何把一项写在申请书上的专利形成一个产业?10月25日,无形资产、科技金融专家钟敬恒先生将亮相深圳南山科技园,为你带来“知识产权金融实务与思考”的专题分享,现场实例讲解和方法引导。(会议详情下拉可见!)
张志刚设计第一台“抓草机”
他的家乡临颍县,身处中原腹地,作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一马平川的地势盛产小麦,造纸用的麦秸秆主要靠人力在麦田里,用麦叉往载拖拉机上挑装,效率低下。
夏天灼热的阳光,也让这个工作苦不堪言。有人请他帮忙设计生产一个抓麦秸秆的机器。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他用小型拖拉机进行改装,前面加上抓臂、抓头、液压管,改装了轮胎、油缸等部分,调试三个多月,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台抓麦秸秆的机器,把它命名为抓草机。
这台抓草机的生产效率惊人:载重7-8吨的拖拉机,一天能装8车,相当于以前60多个人的劳动力,一天的人工费节约近四五千元!”
抓草机让他“一战成名”。“要说我的抓草机火到啥程度?当时内蒙、山东、新疆的客户,为了能抢到机器,甚至抱着被子、背着现金住在厂里排队一个多月...
慢慢的,他们靠抓草机都挣到了钱,以前他们都是坐长途车、火车来临颍县订货,现在都是自己开着轿车来订货。
但是,当时他的工厂一年仅能生产30台抓草机。企业要扩大,必须有资金,他没有能够用于质押的土地,厂房也是三家企业合租的旧场院,无法从银行拿到贷款。
如何筹集资金,成了张志刚的一块“心病”。
天无绝人之路,2012年,当地的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调研时,发现颍机机械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便帮助张志刚整理企业资料,邀请中国银行漯河分行来考察。
他们认为颖机机械专利多、产品应用广、客市场需求量大,在与张志刚的接触过程中,也被张志刚敢想敢干、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打动。当年,颍机机械以1项发明专利质押获得中国银行漯河分行200万元项目贷款。
200万元贷款,让颍机机械“大开拳脚”,他们购买了工装和数控设备。之后的4年,利用专利质押贷款来的资金,颍机机械的硬件生产“装备”继续升级,产品远销河南、河北、内蒙、新疆等10多个省区,一跃成为中国农用抓草机的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张志刚共拥有专利97件,仅发明专利就有17件。
2017年4月,颖机机械的抓草机系列产品受到赞比亚投资商的青睐,邀请他们在赞比亚建立工厂,把产品销往整个非洲。
就这样,从简陋的石棉瓦棚手工作坊,到现代化机械厂房,从年销售30多万元到上亿元,50岁的张志刚是依靠“知识产权质押”渡过了经营的寒冬。
事实上,近年来专利权质押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显示,仅仅在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增专利权质押项目数1493项,质押融资金额达到318亿元。
一项写在申请书上的专利如何变成企业的“真金白银”?无形资产、科技金融专家钟敬恒先生将于10月25日亮相深圳南山科技园,为你带来“知识产权金融实务与思考”的专题分享,现场实例讲解和方法引导。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