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篇】琼中乡村旅游扶贫“奔格内模式”
【产业扶贫篇】 琼中乡村旅游扶贫“奔格内模式”
海南省琼中县充分依托当地生态优势资源和人文文化底蕴,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民脱贫紧密结合,通过建设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特色村落,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主题线路,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琼中“奔格内”(黎语:来这里)乡村旅游品牌,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农民脱贫的新路子。
一、念好“禀赋经”
(一)什寒模式:政府主导,全村跟进。什寒村位于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海拔800多米的高山盆地中,曾经是琼中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2009年人均纯收入946元。为改变什寒村贫困面貌,琼中县采取“政府+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开发方式,结合“富美乡村”建设,实现什寒村“产业转型+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环境整治+休闲旅游+特色农业”的整体提升。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旅游配套,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村。全村因户而异、因人不同参与乡村旅游,如办民宿、经营餐饮店、销售土特产、在旅游总公司就业等,最终实现户户脱贫、人人增收。经过几年创新实践,什寒村2015年接待游客5.8万人次,其中过夜人数7039人次,创收 165.1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0003元。2016年1-10月接待游客8.1万人次,其中过夜人数7869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8万元,全年旅游收入突破千万元。
(二)云湖模式:企业牵头,整村参与。距县城营根镇仅6公里的什云村,2012年以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2012年,琼中县将什云村列为“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引入本县重点企业红云湖农家乐进驻什云村投资,54户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田地山林改良、再就业安置等形式,实现财产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同步增长。2012年以来,该企业先后投资1.8亿元,开发建设了餐饮、住宿、水上娱乐、航空科普、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农业综合观光等多个项目,成功地将什云村打造成为知名度极高的“云湖”乡村旅游度假区,并被评为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区。2015年,什云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到8328.6元,增幅近4倍,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
(三)什运模式:统筹规划,集群发展。什运乡位于鹦歌岭、五指山两大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结合部,曾是琼崖纵队孤岛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根据地和琼崖区中共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这里黎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但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民众生活贫困,被列为国家、省、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什运乡下辖的6个村庄各有一定特色,但每个村庄都难以单独对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为此,琼中县委县政府基于精准扶贫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发挥什运乡生态、民族、红色等资源优势,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对什运乡进行统一规划,统筹配套资源,以数十公里的旅游休闲栈道串联6个相互呼应、特色互补的“富美乡村”,集群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目前,什运乡6个村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民宿改造及富美乡村建设处在全面施工阶段。
二、吃好“旅游饭”
(一)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以“奔格内”品牌引领市场,使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进入了海南旅游市场的大平台,实现了旅游统筹、产业融合、多方共赢、强县富民的良性循环。近年来,琼中特色产品如绿橙、沉香、茶叶、南药(铁皮石斛)、蜂蜜、灵芝、咖啡、小黄牛等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为村民拓宽新的财路。以什寒村为例,通过引入林下南药、养蜂等新兴产业,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300亩扩大至目前的2000亩,该产业可为全村创收147万元,人均创收2827元;发展养蜂400箱,2015年蜂蜜产值达70万元,人均创收1300多元;通过土地、劳务入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高效农业铁皮石斛的种植,目前已有58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参与种植,共种植铁皮石斛30亩,已收获3批,收益30多万元。
(二)搞好产业融合。运用“互联网+”的发展思路,将农业种植、文化体验、创意打造、生态加工和旅游体验高度融合,探索“农文旅创”旅游发展新模式,使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如:琼中绿橙、琼中野生蜂蜜、琼中山鸡、琼中灵芝、铁皮石斛、飞瀑咖啡、山茶油等原生态旅游产品获得广大游客热烈追捧;民宿、农家乐、餐饮、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 0.25 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 1.74 亿元,年均增长 62 %。2011年至2016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33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51亿元,增速连续四年(2012-2015年)排名全省前三。
(三)促进农民增收。旅游扶贫首先考虑的不应是扶贫地财政收入的增长,而是每个农户或家庭收入的增长。琼中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吸纳农民就业1400多人,带动5000多位农民间接就业。农民在家门口通过参与乡村旅游获得了另一个增加收入的管道。2016年1-10月份,全县乡村旅游接待38万人次,同比增长90%,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3080万元,同比增长165%。以什寒村为例,该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720元,增长到2015年的10003元,短短3年时间收入翻了近3.7倍。
三、打好“机制牌”
(一)盘活土地资源。开展旅游扶贫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用地难。琼中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在土地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比如:在云湖富美乡村度假区建设过程中,由投资企业与当地农民面对面,出资对农民土地承包或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流转,企业每5年参照市场价格对承包金、股金等进行微调,农民更易接受。目前该度假区所在地的什云村59户农户全部签约,流转土地113.25亩,按每亩土地每年收益1000元计算,土地收益为全村带来113250元收益。
(二)破解资金难题。以县旅游总公司搭建资本运作平台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针对当地村民无力改造和建设民宿的实际情况,县旅游总公司投入资金对村民闲置房间进行民宿改造,民宿收益村民获益60%,村集体5%,公司35%。比如,县旅游总公司利用什寒村空闲农舍和学校旧址,改造成标准化驿站、客栈、民宿、露营地、茶吧,并携手什寒农民合作社对其统一运作管理,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依靠群众”的共建原则,整合资金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在推进什寒村的乡村旅游建设中,以“兴边富民”资金为主体,整合“绿化宝岛”、环境卫生整治、扶贫开发、文明生态村、乡村旅游、农村基层党建等涉农资金2000万元,投入什寒村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村道户道、景观景点、文化广场、游客咨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什寒发展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