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年首次综合交通调查结果出炉 海口:精准施策破解交通难题
见习记者 曹马志
28日,在海口市2016年道路交通联席会议上,历时一年多的我市首次综合交通调查结果正式发布。该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市城区综合交通的情况,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善交通的相关建议。
道路交通
总体状况
据调查,我市中心城区已经初步形成“四横十纵”的主干路网格局:调查范围内高速公路里程36公里,城市道路总长为703公里,其中主干路243公里,次干路144公里,支路316公里。在37%的道路上设置了机非隔离设施。中心区多为“一块板”形式道路,电动自行车出行量大,机非混行情况较为严重。
数据显示,我市近年私家车数量猛增。截至2015年底,全市注册民用机动车61万辆,其中注册小客车为46万辆(其中私人小客车为42万辆),与2010年相比,注册小客车数量增长了145%,年均增长20%。
同时,电动车的增长迅速。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注册电动车为52万辆,近两年增速为8-10万辆/年。户均拥有0.9辆助动车。主要分布在海甸新埠、中心区以及外围镇区。
但是,交通管理却并没有跟上汽车和电动车的剧增。调查显示,我市7大片区属于经常拥堵的行列。道路拥堵集中于机动车流和非机动车流均较大的路段和区域。跨区域联系通道(滨海大道、龙昆路、人民大道、海府大道、和平大道)和中心区局部地区主要交叉口拥堵较为严重。经初步排摸,世贸地区、解放西路地区、白龙片区、府城片区等7个片区,31个节点常发拥堵。
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我省道路交通存在四大短板亟需破题。
第一,路网设施总体不足。道路网次支路网密度不足,级配不合理。次干道连通性较差,使车流过多的集中到主干道;
第二,小客车增速快,远远超过道路设施增长。目前处于小客车快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速从4万辆/年增长到7万辆/年,年均增幅为20%。道路设施增长有限,城市道路长度年均增幅为2-3%;
第三,中心区干道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流量重叠。主要路口和路段机非交织冲突多,加大了道路交通组织管理难度;
第四,恶劣天气下道路交通运行极为脆弱。面对恶劣天气的影响,早高峰路网速度相对于无雨天整体下降4公里/小时,拥堵里程增加87%,晚高峰整体下降6公里/小时,拥堵道路里程增加136%。
破题建议
编制道路网专项规划
首先,提升主干路跨区交通性功能。逐步打造机动车专用网络,同时为实施疏港货运专用通道创造条件。近期通过拓宽和快速化改造、提升“两横五纵”主干路网络;其次,加快建设次干道网络。规划连通性较好的次干路,为交通压力较大的主干路分流。近期通过打通断头路、梳理“三横两纵”次干路网络;再次,完善支路网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打通支路,改善微循环。近期重点完善“一线五片”的微循环支路网络;最后,综合社会客车和公交车辆运行需求,改造畸形路口,同步进行交通组织优化。中心区畸形路口较多,部分畸形路口实行单向交通,优化了道路组织,同时也使公交线路绕行过多。近期应配套海秀路建设,改造畸形路口,为形成海秀路东西向公交快速通道创造条件。
完善道路交通组织管理
从点线面入手。“面”:形成机动车专用网和非机动车通行网;“线”:主干路干线实行“线控”,优化禁左、单行等,加强道路施工的交通组织;“点”:交叉口渠化和信号配时优化。
关注小客车、电动自行车发展动态,研究储备相关政策和措施。
针对多暴雨的气候特点,建立大雨天等恶劣天气下道路交通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