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行稳致远在路上 如何更高效?
中新网7月1日电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协定6月29日在北京签署。境外华文媒体分析说,除保证亚投行是一个高标准机构外,中国还有一些创新性制度设计。中国把启动项目的高效率带到亚投行。
超越“亚洲属性”
香港《文汇报》1日刊文《亚投行,行稳致远在路上》,文章称,亚洲是目前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好、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经济区域,在国际政治版图上的地位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亚洲国家也面临发展瓶颈。据测算,亚洲发展中国家2010-2020年期间需要8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但国际上能够提供低息贷款的机构并不多,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高效的建设管理能力。2013年10月中国首次提出的亚投行筹建倡议,恰恰有利于补齐这一“短板”,受到很多亚洲国家的欢迎和支持。
文章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区域多边开发机构,迄今已有37个亚洲国家和20个域外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亚投行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成员构成早已超出了名称中限定的“亚洲属性”,具有较为广泛的国际代表性。《亚投行协定》对新成员加入的程序和规则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今后还会继续吸收新成员加入。
澄清三个误解
亚投行是一个新生事物。对此,外界也有很多不理解甚至误解的地方。
误解一:亚投行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构成挑战。
亚投行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宗旨是促进亚洲区域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亚投行的设立不仅将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也将增强多边开发性金融的整体力量。这是对现有国际和地区金融机构的强化和补充,也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全球发展事业的贡献。中方不想也不会利用亚投行挑战、对抗甚至取代世行和亚开行。
误解二:亚投行的规则达不到“西方标准”。
亚投行将会充分借鉴现有多边开发银行通行规则和好的做法,在治理结构、业务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坚持国际性、规范性和高标准,以更好地为成员国服务。亚投行致力于专业运营,其项目面向所有国家和企业开放,无论竞标国家是否成员国,只要技术优先、价格合理,都有中标机会。在内部管理方面,亚投行将制定严格并切实可行的高标准业务政策,采取更加精简的结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误解三:中国正在谋求亚投行绝对控制权和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主导权。
中国倡议和推动筹建亚投行,是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补充和完善,绝不是要全盘推翻现有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也绝不是要谋求“一家独大”的霸权地位。亚投行法定资本金为1000亿美元,域内外成员认缴股本比例为75:25。在此基础上,各方以国内生产总值 (GDP)为基本依据进行分配。亚投行设有创始投票权、基本投票权等,充分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因此,亚投行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客观反映,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呼声。
如何才能更高效?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6月30日则刊文《亚投行如何才能更高效?》。文章指,除保证亚投行是一个高标准机构外,中国还有一些创新性制度设计。中国把启动项目的高效率带到亚投行。
29日签署的协定明确表明,董事会为非常驻,但将定期召开会议就重大政策进行决策。这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之举,显然有利于避开了世界银行、亚开行决策方面的弯路。
文章认为,世界银行已运营70年,亚开行也有50多年历史,即便它们有一些诟病之处,但更有着独特优势。两家银行都组建有智库机构。借助学者们研讨思辨,为其提供更具发展思维的智力支持。这样的对外援助开发政策,往往更具前瞻性,可持续性。这对亚投行来说是一种参考样板。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