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成报告热词 海南还有多少“+”可以加?
“+”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字符号,然而,这一两年来,这个符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互联网+”席卷而来
“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近2万字的报告中,与“互联网+”相关的内容有20多处,从光网城市、农村通网络到推动电商进村、打造智慧城市、发展跨境电商,从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装备制造到“互联网+”众创平台、政务服务、医疗服务等等,“互联网+”国家战略正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影响着诸多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走势。
“互联网+”几乎成为经济新业态的代名词。以互联网依托,通过创新思维,使原有的商品形态发生改变,并催生出众多新兴业态。如“互联网+眼镜”催生出谷歌眼镜、“互联网+手表”催生出iWatch等。“互联网+”使原有的经济业态脱胎换骨,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姿态和趋势。可以肯定地说,谁做不好这篇“+”字文章,谁就注定要在这一轮“新经济”发展中落败,遭到淘汰。
早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主旨演讲中就指出“新经济”是以互联网等为重要内容。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不仅推动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加快成长,也推动了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并重塑着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为了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而“新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实际上,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在国家层面已经推出了11项具体行动,推动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在3月5日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更是将《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单独作为一篇章予以列出,且在整部文件的20个篇章中位居第六。不仅如此,政府工作报告还将“互联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至“发展新动能”、“经济发展新动力”、“新经济”的高度,并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互联网+”来势汹汹,已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势。
海南布局“互联网+”“网络是造梦的世界,海南是圆梦的天堂。”省委书记罗保铭在海南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时说的这句话,虽已时过两年,仍然激荡人心。
融入“互联网+”,是十分符合海南发展的“绿色选择”。海南发展互联网产业的环境、政策、区位优势突出,建设国际旅游岛就是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绿色崛起的产业支撑,而“互联网+”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助推海南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创业、提高发展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所以说,发展“互联网+”完全符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完全符合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内涵,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科学选择。
有梦想才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梦想成真。面对如梦如幻的互联网世界,海南自然不甘人后,逐鹿其中。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互联网+”产业,省委书记罗保铭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互联网产业问题,并千方百计推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在海南布局落地;省长刘赐贵多次要求有关部门把发展互联网产业、加快海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大课题来专门研究,积极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海南大力推动“光网智能岛”、南北产业基地、互联网小镇等建设,无不是在“互联网+”的供给侧发力,这些都为“互联网+”在海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今,海南已经形成了北有以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国家高新区为核心的琼北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南有以三亚创意产业园、陵水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为核心的琼南创新创意产业园的“互联网+”产业布局。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得益于先天的环境优势和后天的不懈努力,海南的互联网产业风生水起。海南政策“给力”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而“互联网+”的发展又无疑为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本报观察员发现,仅在2015年下半年,我省新增注册的互联网企业就达一千多家,注册资本增长50%以上。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喜的信号。“互联网+”正在海南勃勃兴起。
还有多少“+”可以加?
随着“互联网+”的火热,“+”在海南越来越“时髦”,出现得也越来越频繁。
从“互联网+”激荡开来,新的发展思路迅速发散,从“国际旅游岛+”到“旅游+”、“博鳌+”……“+”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魔力的符号,催生出新的形态、新的业态,乃至于衍生出一种全新的“生态”。“+”既意味着产品“革命式的升级换代”,又意味着产业互补融合成新的业态,而取各自行业之精华融合的新业态,往往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和替代性价值,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生态的进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例如“博鳌+”,就是海南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大平台“扯大旗、播远名、谋大业”,通过拓展合作渠道,抢抓发展机遇,在融入国家外交的主旋律同时,也有力促进海南旅游、会展、交通、地产等行业的发展;又如“旅游+”,则是通过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和旅游形态,从而反促海南旅游的发展,如“旅游+婚庆”、“旅游+农业”、“旅游+交通”……
“+”不是简单的捆绑式发展,而是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体现,是“非零和”的互补经济和双赢发展。对于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海南而言,充分发挥“搭车效应”,通过发展基础良好的地区、产业来带动薄弱地区、薄弱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间、地域间的共生发展、高效发展、创新发展,对于做大做强海南经济、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意义重大。
由现有的“+”形态漾开,海南还可以做哪些“+”文章?还有多少“+”可以加?
本报观察员认为,“+”文章还可以延伸到政治、社会方面,如“互联网+社会管理”、“旅游+农家乐+民宿”、“特色经济+扶贫”、“科技+农业+互联网+”、“转作风+项目建设”、“媒体+会展”等等。实际上,海南已经有不少类似的探索,如海口的“双创+城市治理”、三亚的“警察+旅游”、三沙的“岛屿建设+海洋渔业+海洋维权+海洋环境治理+海洋运输”、琼中的“农业+信贷”、定安的“党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等。这些模式尽管有的还在探索之中,尚未成形,但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推广。
纵观上述“+”文章、“+”构想,无不是通过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取得了“攥指成拳”的叠加效应,从而实现了“一次投入、多次产出”效益倍增。可以说,“+”形态分享创新、改善服务,“+”业态集约资源、共享市场,“+”生态转型升级、推动进步。我们乐见企业发力、政府助力、社会共力,不断做大海南“+”文章,不断推进“+”实践,凝智聚力,着力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和发展水平,并在更多领域产生了“1+1>2”的政治、经济、社会效应。
数据
去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完成485.8亿元同比增长5.2%
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5.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完成79.7亿元增长1.88倍
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75亿元增长64.5%
网速全国排名上升9个位次
目标
2016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
互联网产业增长20%左右
“十三五”期末,互联网产业达到1000亿元
(数据来源:海南省2016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