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力倡导"互联网+" 客观省情依然制约发展

21.07.2015  16:40

  如果你是互联网创客,海南会不会吸引到你?答案似乎不大乐观。当然,落后并不意味着甘于落后,最近一段时间,海南省推出了多项优惠政策试图加大对创客的吸引力度。那么,海南的互联网创业环境怎么样?创客们面临的困难有哪些?记者走访了多位创客和创业园区,一探究竟。

   位置偏、欠发达、起步晚,客观省情制约发展

  1990年就来海南创业的陈明发,如今已经是拍拍看网络公司董事长。作为最早一拨“闯海人”,他见证了海南创业浪潮的几番潮起潮落。

  不过,最近找厂房的事难住了陈明发。公司业务扩张后,陈明发想找一个1000平方米的标准工业厂房,但由于海南没有配套齐全的工业园区,找了三四家都租不到。

  “勉强找到了一家,但贵得离谱。东莞、广州等地配套齐全的厂房租金只要12元/平方米,海口却要28元/平方米。在海南生产,原材料拉进来,产品拉出去,成本一下子翻了几倍。”最后,在地方领导的帮助下,陈明发才找到一个300平方米厂房和一个200平方米厂房,但两个厂房还不在一个园区。“像我这样得到领导重视的企业都找不到,更何况别人呢?

  一些创客告诉记者,公司如果拿到新的投资,就打算将技术、运营推广等核心部门搬离海南,因为实在招不到人。互联网是依靠人才支撑的产业,但高端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海南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此外,一定程度上的行业垄断也制约了创客公司的发展。“比如,我了解到,北京宽带租赁费只要20万元/年,而在海南,有的却要80万元/年,由于高昂的宽带租赁费,一些公司不得不将服务器搬到北京。海南市场小,很难形成充分竞争,反正就几个客户,爱用不用。”一位创客说。

  而除了基础条件薄弱,在采访过程中,创客们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在海南尤为突出。

  据统计,2014年海南省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从2010年的10%左右提升至25%,但这一比重仍远远落后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岛找投资,成了海南创客们的必修课。一位靠个人积蓄创业的创客提出,省里明明就有海发控等企业做投融资基金,海南本地企业却很少拿到这些投资。

   政策不一,发展障碍重重

  已创办互联网企业4年的古秋(化名)说,在向地方官员提出一些海南发展“互联网+”的建议时,经常会被对方问道:“岛外有无先例?能否参照岛外的模式?

  “海南是经济特区,又是国家战略的国际旅游岛,很多方面允许先行先试,地方官员应当摒弃‘看岛外’的思维惯性。”古秋认为,“互联网+”首先要改变思维方式,然后才是设备设施的改进。目前,海南的互联网政策法规明显落后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急需提质增效,否则好政策落不了地。

  “以申请ICP(网络内容服务商)备案为例,很多省市以ICP牌照增长为荣,海南的通信管理部门却设卡,一张牌照半年都办不下来。去年企业年检,我跑了两趟都没办成,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最后塞给办事人员600元钱才办成。”古秋说。

  海口市江东电子商务产业园园区管理方、海南青创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郭红星感到纳闷的是,在简政放权的当下,入驻孵化园的企业在工商登记时须提供证明材料之多,远超他的想象,就连园区所在辖区的村委会也要出具一份证明。在注册海口市江东电子商务产业园的管理公司时,他想用“创客村”来命名却被告知“不能使用,因为名字的感觉像一个村子,与创业园不符”。“在海口注册不了的,在澄迈就能注册,同省各市县的政策都不一样。”郭红星说。

   扶持中小企业,促使人才“闯海留海

  3个月前,海南美合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功辉参加了省里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座谈会,省长刘赐贵对发展“互联网+”的恳切和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关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感慨过后,陈功辉一句话道出了创客们的疑问:“其他人好像不大着急。”对此,陈功辉感觉有点怪怪的。

  “海南要做互联网大省,靠引进大公司不现实,以现有的条件,引进难、坚持下来更难。应当扶持中小企业,以他们的壮大带动全省的互联网产业。”陈明发说。

  酷秀网创始人王海峰建议,落实人才保障机制,解决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后顾之忧,以缓解海南的人才荒。

  “政府大力倡导‘互联网+’,激发了很多创业者的热情。江东电子商务产业园现在一半以上的创业者都是在海南读书留下来的。缓解互联网人才荒首先要想办法把这些人留下来。”郭红星建议,海南的园区规划要分类分级,创新孵化类的园区一定要放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等几所高校附近,产业园区则可以放在离市区远一点的地方。

  郭红星建议,政府可积极支持一些民营互联网产业园区的发展。“相比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民营企业运营的园区机制上更灵活,支持创业项目的资金不需要层层审批。互联网的商机稍纵即逝,一些项目等政府审批完后,机遇可能也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