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技事业不断发展 为海南腾飞插上科技翅膀

29.06.2018  16:43

■ 本报记者 王玉洁 彭青林

  今天在海口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既是全省科技界的盛会,也是展示海南科技事业发展成就的大舞台。

  荣获2017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张岐团队来自海南大学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他们研究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备受国际关注,“简单来说,我们研究的‘功能型光化学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项目,就是利用光化学材料转化利用可见光,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

  仔细梳理获得2017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项目后发现,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生态保护、电子信息、医疗卫生等领域,既紧密围绕海南特色优势产业,结合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又呈现了多学科交叉整合、联合攻关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来说,科研成果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综合科技实力。经省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这些有海南特色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少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代表着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在不断提升。”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善借“国家队”资源

  聚焦“陆海空”科技创新

  科技不能亦步亦趋,要敢于从“追跑”向“并跑”再到“领跑”跨越。近年来,海南瞄准最有可能突破、最迫切需要发展的南繁育种、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等领域,集中发力,争取在“陆海空”领域成为领跑全国的创新高地。

  “海南科技事业发展底子薄弱,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海南善于借力‘国家队’科研力量,按照‘陆海空’总体布局,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实力。”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国章成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或科技企业入驻海南,使得大量优质科技资源向海南集聚。

  得益于这些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入驻,以及本地科研院所的开拓创新,一批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落地开花”,一个个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建立起来。例如,海南将于明年发射海南卫星星座;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在南海考察发现40余种尚未有记录的植物资源;科研人员乘坐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下潜执行“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科考任务,首次发现“深水珊瑚林”和新的冷泉活动喷口;科技部同意海南依托博鳌超级医院筹建“省部共建先进技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离不开科技实力的竞争,如今的海南,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产品群、产业群越来越多,推动着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创新平台聚集创新要素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03年,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为团队研究搭建了平台,让我们立足海南资源优势,全身心投入研究。”作为一名被引进的人才,张岐感谢这一创新平台为团队提供了充分发挥智慧的研究平台。

  科技创新成果从创意、研发到融资、孵化,最后到实现产业化,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创新平台载体作为支撑,而聚集了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市场等创新要素的平台也在不断推进着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海南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科技创新优势愈发明显,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人才,建设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17年,我省新批准设立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截至目前,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102家。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为了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海南通过建立科技企业孵化机构、众创空间、科技之家,积极推进高新区建设等,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储备新鲜力量。在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下,省科技厅坚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69家,有力地推动了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不辱使命,积极推动海南科技创新发展,为海南经济社会腾飞转型贡献智慧。”奖励大会上,许多科研人员有着同样的期待,也许下同样的诺言。

  (本报海口6月28日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