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田间林下召开“地瓜、黄皮座谈会”

28.08.2017  09:03

特色农产品如何举一反三地调优提质增收——
省委书记田间林下召开“地瓜、黄皮座谈会

  ■ 本报记者 彭青林

  地瓜田头、黄皮树下,围绕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通的两种瓜果,由省委书记刘赐贵召开的两场特殊座谈会先后举行。

  8月25日到26日,在澄迈、儋州调研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刘赐贵先后来到以特色农产品闻名的澄迈桥头镇沙土村、儋州大成镇南吉村,走进田间地头林下剖析个案,与当地农民和基层干部深入探讨“地瓜经”“黄皮经”,总结增收致富经验,分析发展的潜力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大家拓宽了思路,心里的收获如硕果累累。

  好品种怎么推广:

  点沙成金 小小地瓜门道多

  25日上午,蹲在沙土村的地瓜田头,刘赐贵捻起一把土,沙粒马上从指缝中流下来——这种沙质土过去一直是贫瘠的象征,然而随着村民们种上优质沙土地瓜品种,“桥头地瓜”的品牌越来越响,最高零售价每斤26元,种植户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

  贫壤变成了金土地。“目前全省有60多万亩地瓜,如果都种上优良品种,农民能增收多少!但是怎么推广,值得好好研究。”刘赐贵对种植户、基层干部和农技专家说,我们就来开个“地瓜座谈会”。这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沙土村党支部书记、地瓜产业带头人王文克介绍说,通过统一种苗、营销和品牌,“桥头地瓜”已拓展到多个市县,全省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有推广的潜力;热科院品资所的专家刘迪博士建议,品种推广要种苗先行,从现在就开始育苗,最好就近育苗就近供应,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才能确保明年的收获……

  “海南有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热带资源,形成了很多优良农业品种,现在关键是要规模经营,打造品牌。”刘赐贵对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说,当前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促农增收脱贫的任务迫在眉睫,我们一定要及早谋划,举一反三,每一个地方、每个农业品种都要深入研究分析自身的情况,拿出切实的举措。他请大家在研究中深入思考7个方面问题:特色优势是否充分发挥;优质品种是否规模经营;农业科技含量高不高;有没有形成绿色农业品牌;村集体经济有没有壮大;精准扶贫的措施是否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有没有发挥。

  “所有这些举措的成效,最终都要在农民增收中体现。”刘赐贵强调,要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优化升级的红利,共享发展成果。

  刘赐贵还邀请王文克在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上介绍经验。“我们要培训更多像你这样的地瓜支书、蜜柚乡镇长、黄皮书记等,把责任落实到人,把产业做起来。”他说。

  好经验怎么学习:

  举一反三 粒粒黄皮前途广

  26日上午,刘赐贵来到以“大成黄皮”闻名的南吉村,在枝繁叶茂的黄皮树下又召开了一场“黄皮座谈会”,探讨通过黄皮增收致富的门道。

  “建议你们去澄迈沙土村学习学习,他们把地瓜卖出了水果的价钱。”刘赐贵强调,学习沙土村的经验,绝不是都去种地瓜,也不是照搬地瓜产业的模式,而是学习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好做法,从种苗、技术、分级、加工、品牌、营销各环节入手,深挖潜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形成鲜明特色,以产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大家脑子转起来,增收的路子清晰起来。“新种的树可以选择大果、高产、无核的新品种”“果要按品质分级卖”“百年古黄皮树的果按粒卖”“包装要好看”“专门组织黄皮旅游团”……

  “过去黄皮卖不起价,从2014年起村里开起农家乐,吸引人来观光、采摘、吃‘黄皮鸡’。”村黄皮协会理事长符在明说,从卖黄皮到卖旅游,黄皮的价格翻了两番,户均黄皮收入2.77万元。要是赶上黄皮采摘季,每天接待40-50桌游客,“天天都像在摆喜酒”。

  “我们这个村的特点,就是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增效增收。”刘赐贵交给村民3项任务:首先,与农技专家密切合作,用科技提升黄皮的品质;其次,统一规划村庄建设,注重建筑与自然协调,让“村在林中、林在村中”;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彻底告别环境脏乱差。他嘱咐村委会和协会,把技术、包装、营销等单家独户难做好的事情做起来,在服务指导好种植户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

  座谈结束时,大家仍意犹未尽。“请书记在黄皮季节再来,看我们收获的成果。”村民们热情地发出邀请。

  (本报那大8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