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习近平为何一再强调“命运共同体”?

28.03.2015  14:12

  文/姜赟

  命运,变动不居,无处不在。

  关心命运的小伙伴们,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这一聚焦“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盛宴,事关中国未来、亚洲前途,更紧系你我的命运。来吧,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小厨邀你一起畅听这曲命运的交响。

   命运共同体,应对人类挑战的更高形态

  一说起“共同体”,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又“艰涩深”?不用担心,小厨来帮你消化。

  话说“共同体”,真正为人熟知并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概念,恐怕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欧罗巴大陆一体化进程逐步演进,特别是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之后,“共同体”就逐步贴上了高级“面膜”——区域经济合作联盟。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外部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病毒传播、气候变化、毒品走私及跨国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也应超越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追求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命运共同体”的最积极倡导者

  在利益日益多元、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习近平提出“命运共同体”,正为国际公平公正秩序构建新的蓝图。

  概念提出之后,要深入人心,必须“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关注时政的你,想必已经发现,循着习近平的出访足迹,“命运共同体”走出国门,走进世界其他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发展与各国关系的基础。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在华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出访俄罗斯时,习近平提到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访问非洲时,多次提出中国与非洲国家处于“中非命运共同体”之中;在前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突出强调中国与周边国家要“坚持同舟共济”“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访问东南亚时,主张中国与东盟国家要共同努力建构“命运共同体”;在中阿合作论坛上,提出要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与巴西总统罗塞夫会晤时,强调中巴“两国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出中国与拉美要努力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走到哪儿,“命运共同体”就讲到哪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已有十余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

   中国主张正走向亚洲共识

  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受到重视,能有共鸣,正是因为中国的主张真实反映了亚洲各国的共同心声。

  有人说,命运共同体,从概念到意识、从意识上升为共识,还需一个契机。那么,博鳌亚洲论坛正是这个契机。

  说起敲定此次论坛主题背后的故事,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滔滔不绝:亚洲各国有必要聚焦共同利益,凝聚互利共赢的合作共识。因为无论我们面临怎样复杂的挑战,存在怎样的具体分歧,亚洲各国的共同利益是不可分割的,亚洲各国的命运是共同的。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谁的人生没有磕磕绊绊?但有朋友的帮忙,总能迈过一道道难关。

  生活智慧又何尝不能用到国际政治关系的处理上呢?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各国只有超越矛盾和分歧,共渡难关,才能实现共同繁荣。亚洲如此,世界亦如此。

  命运交响曲,需要各国同奏。经济快速发展、拥有世界总人口60%以上的亚洲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亚洲一体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任何亚洲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单独发展。

  正如习近平所说,“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

  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冷战中大国争夺主导权的思维,是关于国际秩序的新主张,体现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倘若亚洲各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