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习总书记走过的足迹 潭门逐渐迈向深海
潭门中心渔港
2013年4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琼海市潭门镇看望渔民群众,了解渔民生产等情况。
在潭门渔船上,习总书记坚定地对渔民兄弟说,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也是你们讲的责任田,我们在保卫主权、安全、国家统一上寸土不让。经略海洋、守卫和开发好蓝色国土成为海南重大的政治责任。
开栏的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争创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留下的殷殷嘱托至今犹在耳畔,琼州大地发展的脚步也从未停止。
建设海洋强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民增收办实事、建设中国的旅游特区……700多个日夜里,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带领下,海南900万人民只争朝夕,一刻也不耽误,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的满满答卷。
习总书记十分关心海南的发展,在他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就曾走访我省三亚、保亭、儋州、海口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地。
秋去冬来,冬走春至。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记者沿着总书记视察过的足迹回访,看变化、寻亮点、听民声
3月的一天,琼海市潭门港,潭门首批500吨级钢船中的两艘,正向着广袤南海,向着那片深蓝,开启了新一年的捕捞作业。船东莫太福掌着船舵,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
远处,海的蓝与天的蓝融为一体。大船轰鸣,把渔民们的希冀在一片深蓝里播撒:向南!向南!去往深海,捕获大鱼;向南!向南!去往深海,圆中国梦。
造大船
承载大海一样的深情
“总书记和我们父子3人都握了手!”站在自家餐馆迎来送往,船东符文深手指墙上的一幅照片,语气里满是自豪,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潭门镇考察时与符文深父子3人握手的留影。
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门考察,看望了潭门渔民。渔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的那份平易近人,还有那份直抵内心的温暖和感动。
“希望总书记以后还来看望我们!”船东何世轩记得,那天激动的他握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久久不肯放开,脱口而出这一句话。
潭门的渔民说,我们多么希望习总书记再来潭门,要向他倾诉这两年来的变化。
“我家新造了一艘500吨钢质渔船,明年打算再造一艘。”
符文深的新船就泊在自家门前,抬头就能看到渔船上猎猎招展的红旗。
“我家有4艘500吨钢质渔船。”何世轩坐在自家的贝类店里哈哈一笑,他说,一艘500吨的钢质船总造价500万元,国家予以补贴150万元、琼海市政府补贴30万元,再加上渔船出海的柴油补贴等,他们的负担实在是减轻不少。
“总书记鼓励我们,要造大船、闯大海、捕大鱼。总书记的嘱托我们记在心里。”十七八岁就出海捕鱼的莫太福说,潭门人在南海的风口浪尖谋生,拥有一艘稳定、抗风的大船是祖祖辈辈的梦想,“如今造了大船,我们多想向总书记汇报。”莫太福背负着如海深情,干劲十足地踏上深耕南海的行程。
闯深蓝
敞开大海一样的胸怀
“习总书记说过,他年轻时也常出海。”对曾近距离接触过习总书记的渔民卢传安来说,那一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在卢传安带领下,习总书记进入他那艘琼·琼海09045号深海捕捞船内参观。
卢传安并不是普通的渔民,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渔业公司,并向海南海洋渔业部门申请了380公顷海域,在西沙晋卿岛海域启动了深水网箱养殖项目,开始养殖名贵海产品,成为了“西沙深海养殖第一人”
卢传安被中国一家大型电商企业看上。这家企业拿出了最优势的资源与卢传安展开深入合作。
鼠标轻轻点击几下,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便能在48小时内品尝到来自中国最南端的海鲜。2014年8月,卢传安的海产品在网上3天的销售总额达到了140多万元,在电商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渔网与互联网的混搭,帮卢传安捞到了更多“蓝金”。
“现在深海养殖年产值也才几千万元。等建好冷库,完善产业链,那可是年产值两三亿元、容纳五六千人就业的产业。”卢传安心中的梦,是深耕南海,走捕捞和养殖相结合的路子,打出南海深海渔业的品牌。
在潭门,还有更多的“卢传安”在转型,在探索新的“蓝海”。有的上岸开起贝类工艺品店,有的开起了饭店,有的正在开发海上体验游……
此刻,琼·琼海09045号船正航行在水天一色的南海上,带着习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的嘱托和关怀;此刻,潭门的男人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新的渔场;此刻,潭门街边华灯初上,像一张张绽放的笑脸。
捕“大鱼”
掀起大海一样的波澜
是好政策带来了福气,何世轩告诉自己的渔民朋友们:“从那时起,做什么都顺风顺水,出海捕鱼也赚,开店也赚,养鱼也赚!”
出远海捕回鱼满舱,开海洋工艺品店客盈门,在家打工也能赚得金满钵。潭门渔民们确确实实地捕到了“大鱼”,体会到了这顺风顺水的福气。潭门,正掀起大海一样的波澜。
站在气势恢宏的潭门大桥上远眺潭门镇,渔港里,大船一艘连着一艘。岸上,一片以白色为主基调的建筑群映入眼帘,马路两旁的民居楼房修缮一新,连排屋顶装饰着栓船石柱、红漆渔船。随处可见的“打造渔业风情小镇,建设美丽幸福潭门”的标牌更是醒目。
“快回来看看吧,习总书记来了咱潭门,潭门起了大变化!”2013年5月,潭门的“北漂”青年王振忠被当了一辈子渔民的爷爷一个电话叫回了家,开起了一家名为“更路簿”的贝类工艺品店。
2004年,“80后”王振忠离开家乡去北京一所音乐学院学音乐时没有想到,他的职业轨迹,会拐回到小镇。
“我爷爷用‘更路簿’指引过小帆船,我爸爸用它指引过机动船,这是一种伟大而光荣的传统,是千年的航海文化。而我也要用潭门人血液里的开拓精神,创造发扬新的‘更路簿’。”王振忠观察到,潭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由传统渔业转向旅游和工艺品业,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旅游工艺品带来了无限商机。为做出特色、保障品质,王振忠注册商标,开办贝类加工厂,并请香港的设计师对产品进行主题设计,烙上“更路簿”的牌子。他的产品设计取材于当地的生产生活,传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深受消费者欢迎。去年10月,王振忠又在北京开了第二家工艺品专卖店。
潭门镇的繁荣让人们有点出乎意料,小镇经过特色的改造,渔乡风情旅游已名闻遐迩。一批“王振忠们”返乡就业创业,镇墟铺面从原有的100多家增加到400多家,饮食店、日用百货品店、旅馆“长得飞快”,每天到潭门的游客从几年前的寥寥无几增加到现在数万人。今年春节期间,潭门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
现在渔民的生活和过去有什么不同?王振忠笑着说,“以前是跳进海洋吃海洋,全靠天帮忙;现在是跳出海洋吃海洋,越‘吃’路越广。”王振忠用自己作词作曲、自弹自唱的一首《远方》,唱出了“渔二代”们的梦想:“每一次到过的地方,汗水带给我更远的方向,向前冲,我们还年轻,梦在远方……”
面朝南海,它敞开胸怀;面朝南海,它耕海犁波;面朝南海,它不断开拓。大浪船下过,明天手中握,潭门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与豪迈,向着南海进发!
(审核:韩建畴 编辑: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