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科技与产业论坛在我校举行
1月7日下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亚论坛之海洋科技与产业分论坛在我校报告厅举行。分论坛由过建春副校长主持,我校理工科二级学院(系)副处级(含副处级)以上职称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分论坛。
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谢强从深海环流理论等背景知识层面,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全球深海科技与工程的发展现状。他通过列举中外海洋观测系统和实验实例,较为深入地解析了深海科技与工程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并从深海观测关键技术、前沿科学问题等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并对前景进行预测。
西华大学校长刘清友教授以天然气水合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研究的迫切性、形成与特征、储量及分布、开发现场实验、我国的开发现状及挑战五个方面,介绍了“世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及其开采试验”的知识,并提出出“自主创新”是我国发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唯一选择。
远道而来的乌克兰国立马卡罗夫上将船舶大学国际合作教育科学中心主任雷日科夫·亚历山大(RYZHKOV OLEKSANDR),向大家介绍了该校与中国开展的合作教育项目、联合学术项目以及和中国企业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并通过图片向大家展示了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的实验装备与实验机构外形,浅谈了该校课程设置、扩展教学合作的计划,表达了希望与我校开展合作,共同打造高等海事大学的愿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年鉴社副社长王辉在发言时表明,经略海洋事关海南现代产业发展全局,但目前海南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着海南的现代化进程。他分析海南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立足海洋构建海南现代产业体系,要以人为本吸引培养高端服务人才、加大扶持现代服务业和海洋产业的财税政策力度、依托三沙战略腹地、打造特色海洋经济实验区等五点建议。
新加坡国立大学海洋研究中心调研员吴汉松(GOH HUNG SONG)从海事业务经营范围、集装箱港口与集装箱海运业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21世纪的海事业进行分析,并着重就地缘政治引发的影响,论述了如何规划航线网络、海事业如何避免在全球物流供应链的急流下被边缘化并为二级企业的问题,希望学术界与教育界共同为21世纪的海事业出谋划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罗雨泽通过分析全球及我国发展环境,提出我国应深化经贸合作,发挥其压舱石的作用。并就如何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水平自贸区网络、依托伙伴关系做实合作、抓好关键领域等建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通过对新时期中国对东南亚的战略和政策、中国南海政策的可能路径的分析,为“如何构建以海南为中心的南海经济圈”提出了“央地、内外、政经、海陆”四个结合、陆海统筹、从南海经济圈到印太合作、多利益相关方共谋共建等新锐观点。
台湾海洋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李笃华博士运用调查数据从宏观角度对“海洋能源开发可行性与开发潜力”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点吸收式波浪发电等技术及部分高端实验设备,他指出目前海洋能发展正处于商业化困境的瓶颈期,并对海洋能源开发可行性做出了专业的评估。
来自不同领域的8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与与会者分享了宝贵的研究成果,让师生们获益匪浅。(文/林钰荷 摄影/邢海峰)
(责任编辑 郭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