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军训】我们为您自豪——从北京阅兵回来的军训教

14.09.2015  12:04

 

九月,正是新生军训时,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口号、划一的动作,那蓝色的迷彩服与绿色的军装成了琼州学院校园里的靓丽风景。和往届军训一样,教官都是三亚警备区的战士,但是今年的九月又有点不同,这一批教官中有6位参加了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阅兵,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可见今年的教官实力非同凡响。

趁着此次机会,我们也有幸得邀请到了朱永立教导员带着我们去采访了其中几位战士。采访过程中,朱永立教导员告诉我们,他们军区此次有8名战士参加了北京阅兵,7名战士是“华南游击队”英模部队,1名战士是装备方队。其中6位承担了我校军训,他们分别是杨烨翔、吴枣晨、苏皖予、向委员、田志刚。他还表示,参加阅兵,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素质、良好的精神风貌,还要有强健的体魄。

荣誉感是驱使一切的动力

当阅兵队伍从北京天安门走过的那一刻,集体荣誉感战胜了6个月训练的苦痛,一切都是值得的。“那一刻是伟大的。”正如从参加北京阅兵回来的杨烨翔教官所说。

站得笔直的杨烨翔教官,略带着点严肃,一副军人风范。当谈及参加北京阅兵队伍,走过天安门感受时,他还是表现出有点激动,“就感觉很光荣、很自豪。”

荣誉背后是辛勤的付出。“踢完正步,走齐步,如此交替,走30公里,一天就过去了。”一旁的朱永立教导员说。“在北京集训的时候,每天早晨六点起,训练到晚上11点,没有人指挥,没有人监督,当时训练全凭自觉。”杨烨翔教官描述起当时训练的场景,他还说,“身边每天都有人离开,促使自己留下来的只有集体荣誉感、只有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信念。”

那一刻完全来不及思考

“没有感觉。”瘦高的、在北京9·3阅兵的时候位于方队第一排第十八个的吴枣晨教官谈及走过天安门的感受。接着他又解释道,当时其实什么也没有想,什么也来不及想。

“到后面肯定是越来越苦。”从3月1号开始军训,到5月低前往北京进行为期181天的最后的训练,短短的6个月,踢坏皮鞋3双,只为了做到把步伐走好,做到整齐化一。吴枣晨教官还向我们简单讲解了如何做到腿踢出去是一条线、枪拿着是一条线、鼻子在一条线,训练久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

当问及有没有打退堂鼓的时候,吴枣晨教官很坦率得说:“有啊。”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并走在方队的第一排,作为方队的门面。

“叛逆”少年的积极奋起

“你们猜猜他多少岁,他现在就是士官啦。”朱永立教导员指着旁边精瘦、稚气的面庞下透着英气的教官说道。19岁,正值青春年华,苏皖予教官却已有4年兵龄,他14岁入伍,也是四年兵中年龄最小的兵。“那时候自己算是叛逆少年吧,读书也不行,完全是浪费钱,不想让家里人失望,想让自己的青春更精彩和有意义,便当了兵。”苏皖予“小”教官描述着入伍的原因。当问及为什么会去参加北京9·3阅兵,他笑呵呵的说道:“当然是不想平庸,也想突破一下自己、超越一下自己。

这个“叛逆”少年的思维方式也有点不同。他将学生分为协调性较好的和协调性较差的,因材施教,分类管理,使得训练更具有效率。

无论是从北京9·3阅兵回来的教官,还是没有参加阅兵的教官,他们都是一个个毫不懈怠的战士、一个个有着强烈荣誉感的士兵,新生军训有他们,够了。

  (责任编辑/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