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错过生命的奇迹”
6月3日中午,在“东方之星”号游轮翻沉地,雨终于慢慢停了下来。
47岁的曾尟枚站在救援船甲板上,一动不动地盯着下水搜救的潜水员,身边不断传来催促声,“曾护士长,下来休息下吧!”
和来轮班的同事做了交接,这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急诊科护士长从前方被“赶回”船舱,至此,她已在甲板上守护了超过30个小时。
6月2日一早,得到“东方之星”翻沉的消息,曾尟枚主动请缨随医院的医疗救援队赶来湖北监利,与她一同前来的,是医院临时召集的第一批由38人组成的救援队,其中包括15名医生和10名护士。6台救援车辆上装载了1个基数战救药材以及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急救器械。
“伤者必须立刻吸氧”“检查外伤情况”“清理呼吸道”……曾尟枚介绍,从武汉到监利的200多公里车程,是医疗队准备工作的时间。一路上,专家们预设病情,相互探讨,制定救治生还者的方案。
当日11时10分,曾尟枚和同事到达现场救援指挥部,迅速在离出事船舶最近的航道施工船上开设出救治点。随后,医院院长周赤龙带着4名医护人员组成医疗小分队乘船登上了翻船的船体,抢救幸存者。
“我们尽可能地靠近潜水员上岸的地点,想着他们把人救上来后,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曾尟枚说。
现场救援的医疗人员分成3队,周赤龙带着两名医生站在最前面,一旦有被困者被救出江面,便上前查看其生命体征,如有生命迹象,迅速开展初步的急救,然后转交给等待在甲板上的曾尟枚等人。
曾尟枚负责心理安抚和身体复查的工作,待伤员状况平稳之后,交由岸上的医疗人员转运到医院,进一步展开治疗。
“每一次潜水员下水,我都在心里默念:这次一定要带上来一位生还者!”30个小时里,曾尟枚的眼睛始终盯在一拨儿又一拨儿下水的潜水员身上。
大多数时候,期待会落空,但希望又会随着潜水员的再次下水而重新燃起。
终于,2日15时06分,一个生命奇迹出现了。
海军工程大学潜水救生员从船舱救出了21岁的重庆籍船员陈书涵。
“我当时激动坏了,但在心里不停跟自己说,一定要冷静施救,一定要把他救护好。”在曾尟枚回忆时,她急促的语气仿佛把人带回到当时的现场。
当时的陈书涵全身剧烈颤抖,浑身是油,呼吸急促。正在船体上待命的周赤龙和4名医疗队员一边帮助他出舱,一边提醒他不要睁眼,并第一时间为他实施救治,此时,陈书涵的心跳达到每分钟120多次,全身发白。
曾尟枚接到陈书涵后,小心地将他满是油污的衣服脱掉,用棉被裹住他的身体,同时握住陈书涵的手,不停地安慰:“你获救了,有我们在你不要害怕。”
接上氧气,复查身体,陈书涵的血压高达155/180,因为在水里泡得太久,全身冻得发白,几乎无法配合施救。
曾尟枚和同事为陈书涵做了近10分钟的急救和心理安抚工作,才使陈书涵的身体状况和心情渐渐平稳,可以转运到医院救治。
在甲板上等待生命奇迹的30个小时里,曾尟枚始终不肯进入不远处的船舱休息,即便是在2日夜里,雨不停地下着,她也淋着雨一直在等候。
这位“身经百战”、曾参与过汶川大地震等救援的老护士始终相信,每一刻都可能有生命的奇迹出现。
就像1年多前,她参与的对一名大学生的救助,在心脏骤停110分钟后,她和同事们接力,通过每分钟按压频率达到100次的胸外心脏按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这个年轻的生命。
“对于生命的尊重,是医护人员最起码的意识。在现场,无论救出的旅客是否还有生命迹象,从前方战士手上接过来后,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处理,生怕造成二次损伤。”与曾尟枚一同值班的聂雷霞说。2日晚上,在大雨中坚守在甲板上的护士组是清一色“娘子军”。
现场一位医生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在一具遗体上岸的过程中,曾尟枚伸出双手,托住下垂拖地的肢体,自己的手一下被划出一个大口子。
“东方之星”6月4日晚8时开始扶正打捞的消息传出,这个身高158厘米女子单薄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了最前线。
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本报湖北监利6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