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临城关停上千家资源类企业 财政直线下滑
“1400家企业关停后……”——一个县委书记实践中的经济“新常态”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华晔迪、王小鹏)做出关停1400家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加工摊点的决策前,身为县委书记的宋向党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临城,这个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的矿产资源大县,80%的GDP、90%的财政收入依靠资源型产业,大规模关停资源类企业,就意味着经济的断崖式下滑。
然而,经济“新常态”下,关停这些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企业又是势在必行:依靠资源的粗放式发展老路已经走不下去,不加快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将使“生态优化、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富民强县”的目标沦为空谈。
促使宋向党下定决心,源于一次赴广东招商之旅。一听说临城位于华北地区,几乎所有财大气粗的产业投资者都十分关心“雾霾严不严重”“环境好不好”这类生态问题;同场招商,与临城“一字之差”的增城,凭借优良的生态自然环境,成功吸引到知名汽车集团的投资。
“‘新常态’下县域之间的竞争已从单纯拼优惠政策发展到靠综合环境的比拼。生态环境是稀缺的资源,更是宝贵的财富。”宋向党说,相比先进地区,临城的产业配套、人才支撑和基础设施不占优势,要想抢占先机,最有可能胜出的只有生态。
不出所料,“关停”令经济承受重压,最直接表现就是县级财政收入的直线下滑:从2012年的4.6亿元掉到2013年的3.6亿元,今年预计也只能勉强达到3.6亿元。
怎么办?一年1亿元的缺口从哪里补,支出又该从何处减?“民生支出不能减!基础设施事关新产业新投资,也不能减!只能减机关运转这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宋向党如是说。
于是,鼓励农户种植核桃的补贴继续;对山区小学的教育支出继续;各种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投资继续;工业园内,宽阔整洁的道路按时完工,5米1棵的道旁树也未打折扣。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的机关经费平均每年削减30%。在位于临城县城中心、已使用近30个年头的县委3层小楼内,记者看到,墙壁斑驳不堪,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掉墙灰。
“这是必须忍痛承受的过渡期。”宋向党将此视为“还旧账”:过去,县域内的矿山企业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作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量开采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再走老路已难以为继。
“关停”的同时,事关环境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各项举措仍在实施。临城百姓感受最直接的是生态新城建设,包括建成4条园林式公路、42公里自行车健身廊道,广泛开展植树造林,仅2012年至2013年度累计植树23万亩,是前3年总和的4倍多。
生态改善的效果是明显的。数据显示,目前临城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38%,年空气二级优良天数接近200天。
“有意向的投资者来临城考察,我会带他去看3个地方:第一是岐山湖、42公里绿色廊道;第二是园区里的企业;第三就是政府办事大厅。”在宋向党看来,这三处所代表的生态环境、产业链和政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精神风貌,正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
与之相随,“用优良的生态招引大项目”的思路已经显效。截至目前,临城今年以来已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6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在建60个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
“还得把握好取舍,摒弃‘剜到篮子都是菜’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由‘饥不择食’向‘择优录取’转变,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宋向党说,在吸引到众多项目进驻同时,临城今年以来也先后将41个高能耗企业“拒之门外”。
眼下,令宋向党深感棘手的是人才缺乏: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还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的形势变化,比如招商项目结构显著变化,招商人才亟须培训;另一方面是各类新产业进驻企业对于高科技人才的渴求,比如园区内正在筹建的院士工作站,就急需科研人才。
“吸引人才,单靠企业提供高薪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适应人才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辅助设施,比如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各类生活休闲场所等。”宋向党对记者说,“旧账”还只还了一半,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