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首个宪法日 最高法邀部分案件当事人参加
央广网北京12月4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2014年12月4日,我们迎来了首个国家宪法日。
32年前的今天,现行宪法通过;13年前的今天,被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法治的执着追求,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发展进步。
30多年来,我国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有效维护党的领导,有力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不断夯实依法治国基础,充分发挥治国安邦总章程的重要作用,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固法治基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今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将举行向宪法宣誓,让法治成为信仰的活动。中央台记者采访了两高新闻发言人,提前披露活动亮点。
法官向宪法宣誓,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认为,这种仪式感很强的活动对于提升法官的职业尊容感,强化法官的职业使命感,有着非常直接的督促作用。
今天上午9点,最高人民检察院将隆重举行检察官宪法宣誓仪式。230多名2010年7月以来新任检察官职务和晋升检察官等级人员,将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的带领下,身着统一的检察制服,面向宪法、高举右拳,庄严宣誓。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肖玮介绍:
肖玮:我们检察官的誓词是“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我宣誓: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恪守检察职业道德,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制统一”。
肖玮表示,通过宪法宣誓仪式,就是要让全体检察官铭记誓言,牢固树立宪法至上观念。
肖玮:始终保持对宪法的信仰和敬畏,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
向宪法宣誓,是为了“让法治成为信仰”,今天,全国近3000家法院会同时开展以此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法官向宪法宣誓是活动中最不可少的内容,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认为,这种仪式感很强的活动对于提升法官的职业尊容感,强化法官的职业使命感,有着非常直接的督促作用。
孙军工:对于社会公众来讲,就会从这样一个庄重的仪式当中能够感受到法官对宪法、法律的忠诚,感受到法院和法官对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决心,也能够更多地感受到尊崇法治应该有的意识、言行。
除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学生、军人,最高法院还邀请了部分案件的当事人参加开放日活动。
孙军工:让法制成为信仰,一定要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法院的进展情况,了解真实的中国法治进程,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推进依法治国这个问题上凝心聚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宪法、遵守宪法和法律的社会氛围。
活动现场,将有包括案件当事人在内的代表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目前悬念最大的桥段。
孙军工:这个环节就叫法治中国,我的故事。
再透露一些与大家关系更密切的举措,以后找法院应该不会再走冤枉路,今天下午,百度·中国法院地图将正式上线。
孙军工:法院的名称、内部的设置、地理位置、联系电话、包括法院现任的院长,这些基本信息都有所体现,方便大家随时联系法院。
为了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公众了解法律知识,最高法院将首次以漫画的方式发布便民利民措施和征地拆迁补偿以及医患纠纷等热点案例丛书,公众除了可以网上查阅,还可以通过手卡、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海报了解这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规定。
孙军工:让任何一个公众对法院的便民举措,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使得我们的司法便民利民举措真正接地气、惠民生。
说到学习宪法,教育部正在抓紧研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系列实施方案,比如在中小学设置法治知识课程,在高等学校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将宪法及基本法律内容纳入升学考试等,在我国青少年当中加强宪法教育。
学法懂法,也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到底和我们每一个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这样解释:
马怀德:宪法不仅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法律地位和法律效益,实际上也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基本的规则,所以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学习掌握宪法了解宪法知识,就是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这些权利都由宪法规定,所以熟悉宪法、掌握宪法就能够了解到宪法,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根本的法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