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经济总量29日超美?专家称“不靠谱”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周锐)“按照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中国经济总量下周一(29日)将超过美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瑞典一家媒体日前的一则报道在中国网络引发热议,却受到学者质疑。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29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论断更像是一种追求影响力的表述,其在学术上根本站不住脚,“我们没必要太当回事”。
对经济总量的计算精确到“天”是中国内地学者不认可这一判断的第一个原因。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直言,“下周一?精确到9月29日?我呵呵!”。“呵呵”是笑声的拟声词,但在内地网络上这个词被赋予嘲讽、不屑一顾的含义。
潘建成分析说,瑞典媒体作出上述判断,可能是将全年经济总量除以365天得出平均值从而计算出的结果,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一年里都不可能是匀速增长的,因此这种说法“不太靠谱”。
除了将经济总量的变化精确到“天”,购买力平价本身也存在高估中国经济总量的问题。
“各国的经济活动总量是用本地货币表示,这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数据无法直接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邱东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国与国之间经济规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当期汇率将各国经济总量换算成统一货币。但考虑到汇率短期变动性较大,国际统计学界开始探索用购买力平价(PPP)来作为货币换算的标准。
邱东介绍说,所谓购买力平价是指在基准国的一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对比国的等量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本币数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汉堡,如果在美国卖1美元,在中国卖5元人民币,那么在比较经济总量时,人民币和美元就按照五比一来换算,“当然,实际操作远比这个复杂”。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比较项目(ICP)此前发布的一份研究结果称,按照其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的换算标准,2011年中国GDP为13.5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规模的14.9%,相当于美国的87%。所谓的“中国经济在2014年超过美国”正是以此为基础推算出的结论。
但是,这一数据本身就已经高估了中国经济的体量。“如果按照当期汇率计算,2011年中国GDP仅为7.3万亿美元,只占世界的比重为10.4%”。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有关专家告诉中新社记者,按照ICP发布的结果,中国物价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是美国价格的54%,甚至比非洲许多国家都还要低。这种对价格的低估导致人民币的购买力被明显高估,从而导致GDP规模被高估。
潘建成也强调,由于购买力平价缺乏一个权威机构认定的真实数值,因此无论是说“中国经济已经超美”、“中国经济今天超美”还是“中国经济即将超美”都只不过是算法的不同而已,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国庆前夕也在《人民日报》撰文提醒,虽然中国经济在过去65年间取得的成就已载入史册,但更加艰巨的任务正摆在面前。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