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祭日凝聚国人 警戒否定论

16.12.2014  13:32

12月14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次日,大批民众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铭记历史,缅怀30万遇难同胞。中新社发 泱波 摄

视频:习近平公祭仪式现场讲话: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12月15日电 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3日在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当天,南京全城鸣笛向77年前惨遭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表示哀悼。对此,境外华文媒体分析称,此纪念活动的首要目的在于用爱国主义凝聚国人,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历史问题的重视,也是出自对南京大屠杀否定论者的警戒。

  凝聚人心 维护生命的人权

  香港《明报》14日援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梁云祥的话说,此类纪念活动的首要目的在于用爱国主义凝聚国人。官方多次提到“和平”,明确并非渲染仇恨,展示中国的和平形象。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开盛表示,中国领导人把“和平”作主题词,以化解外界过度的解读和误解。

  台湾《中国时报》近日刊文称,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我们必须以人为本,珍重和敬畏生命,维护最基本人权。南京大屠杀中有30万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死难,中国人民的生命遭到极大的伤害。

  文章强调,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还在于,我们必须铭记被侵略、被杀戮的历史,以史为鉴。

  对大屠杀否定论者警戒 强化中国立场

  针对习近平主席在公祭仪式上的讲话,香港中通社分析称,习近平的讲话突出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也是为了强化中国的重要立场和观点,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秩序不能颠覆。

  香港《大公报》在公祭日当天文章中称,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以铭记战争的悲惨并将其传达给后世理所当然,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历史问题的重视,也是出自对南京大屠杀否定论者的警戒。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文指,中华民族是个威武不屈的民族,既有《山海经》记载的无首刑天反击敌寇的大无畏精神,又有全民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精神。公祭带给民族的精神是什么呢?我们祈求人类和平,祈求悲剧不再重演,但凭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各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掌握现代最发达的军事战略理论和武器,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延伸阅读:《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邮资明信片13日发行
                    综述:首个国家公祭日 亿万同胞祭国殇
                    外媒关注中国国家公祭日 日本媒体鲜有报道(图)
                    习近平国家公祭日讲话23次提“和平
                    国家公祭日哀悼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南京:迎接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在即 南京大屠杀记录传播密度前所未有
                    中国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