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东局势:美国巴以政策尴尬完败
中新网7月16日电 日前,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内部以及地缘政治中“显示存在”目的基本达到,火箭弹发射也该告一段落。最终结果是:平民仍是最大的受害者,“和平曙光”再次被遮蔽。法国《欧洲时报》16日评论称,事实证明,美国的“巴以和平路线图”和克里的十余次中东之行、多边斡旋以完全失败而告终。由于美国的立场和出发点都缺乏公正性,所以不可能期待奇迹发生。
文章摘编如下:
克里自去年2月出任美国国务卿之初就兴致勃勃地展开中东之行,似乎把解决巴以冲突的老大难问题当成首要任务,而且信心满满。
众所周知,巴以问题之复杂几可用“绝症”来形容,即便有人能从某方面找到症结,但却没有人能让巴以“配合治疗”,因为巴以都认为病症在对方身上而拒绝自己“服药”。再者,无论是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其实都很难用“巴方”和“以方”来笼统指代,因为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没有一个统一的诉求,甚至没有一个权威的“代理人”。
更吊诡的是,和平对于哈马斯、极端犹太民族主义者及其遍布世界的支持者来说并不是必然的政治正确,因而每当巴以和平出现“曙光”之时,总会有搅局的人和事件发生。基于这些历史和现实的“病症”,巴以问题对调停者来说都可谓复杂而棘手,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言,克里的中东政策是“妄想”,严重脱离了中东的现实。
研究美国中东政策以及技术性手段的得失并非没有意义,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巴以问题仍将是中东问题的重中之重。从美国角度看,这次失败具有悲剧性的黑色幽默效果。按照“路线图”,今年4月应该是巴以和谈的“大日子”,但是世人不仅没有看到巴以双方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反而目睹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武装冲突。不仅没有看到“潇洒走几回”的克里功成名就,却看到了美国影响力的进一步下降。
实际上,从开始美国“裁判员”和“导师”身份的公正性就深受质疑。美国政府基于犹太压力集团的影响,一直备受袒护以色列的指责,而以色列也不能容忍美国的稍不袒护。美国与巴方对话的对象主要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的阿巴斯集团,而哈马斯虽然表面上同意与法塔赫组建联合政府,但仍是美国恐怖组织名单上的一员。理论上看,美国政府与恐怖组织谈判,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很像是与虎谋皮。这种尴尬的现实也是造成今日结局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美国在很多地方也没有秉持公正的原则。美国在中东政策上的失败与尴尬也不止于巴以冲突,近年来,中东北非地区风起云涌,美国的盟友穆巴拉克被推翻,美国不得不面对“埃及人民的选择”而接受“穆兄会”首领穆尔西执政并一度调停巴勒斯坦内部矛盾。
叙利亚内战之初,美国一度主张武装反对派,孰不料后者对阿萨德政权久攻不下,竟挥师转战伊拉克,一时间攻城略地。美国象征性地派出百十名军事顾问之外并无良策,更难提及“重返”之类的豪言。在伊拉克,美国在以“莫须有”的罪名推翻并绞死萨达姆之后,留给伊拉克人民的不是繁荣富强,而是天天爆炸的恐怖噩梦。
在阿富汗,塔利班攻势不减,美国扶持的盟友卡尔扎伊总统即将离任之际竟然无心亲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利比亚,美国大使命丧异乡,但并没有换来和平。中东北非危机的外溢,造成无数难民无家可归,欧盟国家间接成为难民潮的受害者。美国的反恐战争客观上制造出更多的极端恐怖分子,使地区和平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有这一切现实都说明美国中东政策包括巴以政策的失败,其原因之一在于超级大国的惯性思维与复杂现实脱节。在多极政治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美国应该多以平视而非俯视的目光观察世界,秉持公正的原则处理国际事务。
延伸阅读:美国在中东“惹祸” 或给欧洲带来恶果
美中东战略紊乱尴尬 伊拉克成烫手山芋
中东土豪改变英超游戏格局 曼城傲然挺进豪门(图)
中国南方地区多阴雨 冷空气继续影响中东部地区
我国中东部"雾霾围城" 三亚"候鸟"推迟北归(图)
中东部再迎大范围雨雪 皖赣等局部有大雪(图)
中国中东部迎来大范围雨雪天气
未来12小时我国中东部有大到暴雪 局地积雪16cm(图)
美国政策转向 中东形势更加幻化莫测
中东对中国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