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琼韵 京津“有味”

12.08.2016  15:02

  灯熄灭,幕缓落,此时此刻,幕布之后的演员们依旧保持着最后的谢幕姿势,脸颊上的汗水与泪水在默默地讲述着这部舞剧一路走来的感动与收获。

  8月5日及6日,原创民族舞剧《东坡海南》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进行了连续两晚的演出,这是该剧入选国家大剧院的“夏季演出季”优秀剧目展演,也是我省舞台艺术类作品首次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8月10日及11日,《东坡海南》亮相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作文化交流演出。

  4场演出,累计6400余人观看,京津两地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与文艺界的热切关注让这部来自海南的文艺精品载誉而归。赴京津两地的演出既是海南特色文化的一次“走出去”展示,也是一次学习与提升。

   精益求精登上国家舞台

  “我们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是最大的一个!”在北京演出期间,来自海南本地的年轻演员们兴奋地说道。

  经过7年的策划与筹备,舞剧《东坡海南》于2015年底完成了初步创作编排。2016年7月在海口成功完成了8场演出。从最初的排练到登上京津舞台,所有的主创人员及演职人员都是在以“东坡精神”打造着这样一部艺术作品。

  舞剧编剧、总导演、省歌舞团团长彭煜翔告诉记者,在海口演出结束之后,主创人员根据观众和专家们的反馈又做了不少修改,就是希望8月在京津演出时能以最佳的姿态展示全剧。

  时间紧、任务重,在海口的演出一结束后,舞剧作曲冯金硕熬了几个通宵,“舞剧没有语言对白,自然对音乐的要求就会细一些。”冯金硕说,他不断地修改、平衡音乐中的黎族和汉族元素,力求展示出海南本土的音乐元素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此期间,从主演到群演,舞蹈演员们的排练更是几乎没有间断过。“从首演的海南省歌舞剧院到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再到天津大剧院歌剧厅,每个舞台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每到一个新场地,我们就要调整、适应。”剧中苏东坡的扮演者孙科说。演员们都必须在紧迫的时间里认真地进行走台、合光。

  刘雨濛是国家大剧院演出部中对接《东坡海南》的项目负责人,她说:“国家大剧院对入场演出的剧目有着非常高的标准,海南的这个团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出,他们的专业以及认真的态度也令人感动。

  舞美、舞蹈、剧情、音乐……方方面面的精益求精收获的是京津观众们全心投入的观赏与饱含赞誉的掌声。8月5日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落幕后,观众李女士擦拭着眼角的泪水道:“倦客愁闻归路遥,看着东坡略带悲情的背影,配合着跌宕起伏的音乐,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了。

   从舞台精品读海南文化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演员们具有表现力的舞蹈、融合着海南儋州山野民歌的音乐、反映着“黎汉一民,华夷同樽”的情节内容,引来了大家对海南文化及文艺作品的再次关注。

  天津市民蔡女士一早就来到了歌剧厅门口等候,她说:“东坡我们都熟悉,也知道他曾经被贬海南,看过舞剧介绍后就想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了解东坡在海南究竟做了些什么。”看完演出后,蔡女士说自己很想去海南的东坡书院看看,寻找东坡的“海南足迹”。

  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高久林与海南省歌舞剧院是“老相识”,他说:“2002年,海南的兄弟姐妹们带着《达达瑟·海南的问候》让我惊喜,这次的舞剧《东坡海南》是又一次惊喜!通过这部舞剧,我们能看到海南的文艺工作者们立足本土文化,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东坡‘海南传’。希望接下来舞剧还能够借演出不断打磨,走得更远。

  高久林2015年时曾带着舞剧《泥人的事》来琼演出,受到海南观众的喜爱,他说这两年津琼两地文艺作品交流日趋频繁,欢迎更多海南作品来到天津。

  这几天,《东坡海南》也获得了京津媒体的持续关注。新华网、光明网、《北京日报》、《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新报》、天津网等多家媒体都给予了该舞剧全方位的报道。《天津日报》8月11日刊发报道“民族舞剧《东坡海南》感动津门”;《每日新报》以“《东坡海南》舞出大剧风范”为题,为天津市民介绍了舞剧浓郁的海南特色。

   原创民族舞剧《东坡海南

  全长110分钟 分为五幕大戏

  《翁嫡南荒

  《黎汉兄弟

  《桄榔劝学

  《天涯学堂》  《鸿雪大梦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