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亚论坛在我校圆满闭幕
1月8日上午,为期2天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亚论坛在我校圆满闭幕。来自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我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三亚市政府领导共同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针对三亚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三亚市副市长吴鹏,我校韦勇书记、过建春副校长、廖民生副校长参加了论坛。闭幕式由我校廖民生副校长主持。
闭幕式上,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罗续业作关于“海洋技术的发展与进展趋势”的主题演讲,他通过对世界海洋科技计划与发展战略的介绍,强调海洋科技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我校作为南海前沿的一所海洋院校,希望我校今后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他从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观测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等方面总结出国际上已经形成完整的海洋观测体系,同时他介绍了目前我国海洋观测技术重点发展的方向。
我校李卫东博士作题为“‘一带一路’下的南海‘一岛一哨’海洋牧场建设”的演讲,他首先从海洋权益、渔民转产专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分析了南海发展面临的挑战问题。他提出围绕“南海‘一岛一哨’海洋牧场”的建设架构,并对其建设基础,建设组织建设意义做出了详细的解析。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波作主题为“世界海洋政治的发展趋势和启示”的演讲,他提到,海权概念内涵已发生巨大变化,海洋政治的内容更加丰富均面;军事力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威慑,而海洋控制也越来越难了。他结合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提到,“一带一路”的建设既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更要借助企业的力量。
上海大学教授许正林作题为“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的演讲,他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海洋文化建设问题极其意义。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最终实现及产生的辐射效应应以文化传播为基础,文化传播以文化凝聚丝路沿线国家,搭建“命运共同体”,带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关系及政治互信。这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稳定建设性作用,还应该吧文化传播提升到文化安全和软实力的战略高度。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蒋元涛作题为“经略南海背景下构建南海经济圈的设想及海洋产业选择”的演讲,他从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经略南海的问题。他就“南海经济圈构建和产业选择”的建设提到三点:一是以海南本岛和三沙市以及二者之间的海域为产业基地;二是开展以区域划分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辐射经济;三是构建智慧南海、海洋运输和旅游、海洋渔业、海洋高新以及海事、海洋技术科研为主导的海洋产业构成。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作题为“海丝路上的元代丝绸”的演讲,他首先以元代丝绸展品的图文介绍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发展情况以及丝绸在国家中的重要意义、地位。他提到,传统丝绸是一项永远不会被淘汰的工艺,它会发展成一种时尚,这对现今影响重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应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亚市副市长吴鹏在闭幕式致辞,对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亚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两天的论坛智慧成果也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支点城市三亚的未来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他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我校现今转型为热带海洋学院应发挥重大的作用,要重视海洋意识的培养,要重视海洋人才的培养,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
韦勇书记作为主办方总结发言。他说,这两天的专家学者们将自己长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传递到了这个论坛、我们学校,收获是非常大的。论坛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何构建、怎样建设以及在产业中如何链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讨论,这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后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广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学科背景,深厚的研究领域,这些都是很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这给我们学校师生带来了思想盛宴和知识盛宴。此外,专家学者们带来的更是丰富的信息,信息由于流通了就能带来巨大的能量,所以我们就感觉到这两天学校人气很旺。同时,这使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在学科上反思怎么样来更好地建设我们这所新型的海洋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尤其是专家学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有意无意中为我们学校的今后建设给予了建设性意见并且表达了合作意向。这次论坛还有三大成果:一是乌克兰国立马卡罗夫上将船舶大学与我校签订了共建造船实验室的合作协议;二是我校区域发展研究院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是我校和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提出共同建设“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这些都是实质性的成果。很多专家学者们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希望这样的论坛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可持续地在我们学校不断组织这样的论坛,能使我们学校以及专家学者们借助这个论坛来对“一带一路”的发展展开研究,成为我们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的智库。
(摄影 钟培辉 责任编辑 郭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