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专论:权力“再砍一刀” 发展更进一步

21.07.2015  10:48

权力“再砍一刀” 发展更进一步
——二论推进海南深化改革重点攻坚

  ■ 穹平

  1000多年前,一位英雄割开自己的臂膊,刮骨疗毒,以无畏的勇气被后世敬仰。今天,海南的改革者同样面临选择:是对自己的权力“再砍一刀”,以刮骨疗伤的勇气直入体制机制的病灶深处,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还是固守旧有的利益藩篱,在澎湃的改革大潮面前裹足不前?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嘱咐,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完善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为海南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4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海南视察时指出,改革就是最大限度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简政放权能够让百姓创业,收入提高,生活成本降低,这“一高一低”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中央的关怀指明了海南前进的方向。海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简化行政程序、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与此同时,改革越推进,我们越是发现,改革成果与中央的战略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呼声还有不小的差距,改革实践中还有不少深层次问题等待破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亟待走入“深水区”、啃下更多“硬骨头”。

  新时代的改革号角,激励着海南把改革“手术刀”割得更深一些,深入行政权力的“骨髓”,以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把全面深化改革真正在琼州大地上落到实处。

  改革永远在路上

  古人云:有其始之,则已之也难。从建省办经济特区开始,海南始终矢志不渝探索和实践行政体制改革,这项改革早已融入海南的基因,并不断深化、发展,以永不停步的姿态成为践行特区精神的一个重要主题。

  新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诞生之初,就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在全国率先试水“大部门制”和“省直管市县”的行政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简化行政审批、下放行政权力,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更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行政体制机制。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从本世纪初到2013年,海南先后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6轮清理和精简,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在全国率先实行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实现了审批事项“一个中心对外、一个大厅办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获得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改革经验受到各方瞩目。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海南已养成良好的改革“惯性”。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号召前7个月,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对海南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期待。承载着中央的期待和历史的使命,海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当年5月,省委、省政府启动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并将其作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先手棋”。

  起步早、力度大、成效明显,在新时期、新阶段,海南又率先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

  两年多来,我省对行政审批事项又先后进行了4轮清理,共精简1189项,比2012年前“瘦身”79.3%;全省推行“一张审批网”,审批事项网上申报,精简合并审批流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均提速85%;初步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出台一大批便民服务举措;率先在全国推行“先照后证”等16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措施,工商登记注册的前置许可从180项减为12项,减幅达93.33%……

  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全省新登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2014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海南考察时对此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值得总结推广。他指出,通过改革,让群众办企业更顺畅,增加创业收入;减少审查环节,使群众办事成本降低。一高一低,让群众生活好起来,这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事。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海南已具备深厚的实践基础。

  群众期盼声声呼,改革马蹄阵阵疾。2015年,针对市场和社会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我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对省级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全面清理,32个中介机构与省级主管部门脱钩,取消设定或指定的中介服务涉及22个部门共180项,取消了一批涉企收费项目,解决中介机构吞噬改革红利等问题,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试行工商登记注册“三证合一”,受到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欢迎。

  但这远不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终点,只是改革又一个新的起点。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经过20多年不懈的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海南有条件、有机遇也有能力在这项改革上走得更深更远——海南应该有这样的自信。

  正如省委书记罗保铭反复强调的那样,海南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这项改革永远在路上”。海南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改革部署,披荆斩棘,高扬特区精神,勇当改革先锋。

  争创范例探新路

  善弈者谋势。省委、省政府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来自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方向和国内外、省内外大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

  习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嘱咐,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这寄寓着党中央对经济特区再创辉煌的殷切期待,也赋予了海南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全局中的重大使命。

  在新的历史关口上,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走好“海南道路”、争创“海南范例”的必然选择。

  争创“海南范例”,必须履行好国家赋予的使命担当。

  省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从发展开放型服务业,特色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规范、高效、优质政府服务,军地军民融合式发展6个方面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每一个方面都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争创规范、高效、优质政府服务的实践范例,完全建立在我们多大程度以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职能上,建立在多大程度构建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上,建立在多大程度继续推动特区的行政体制机制创新,让特区继续“”下去上。

  在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足、不够、不深的问题正在逐渐暴露出来。一个突出表现是,在简政放权和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放管结合、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方面改革力度还不够。审批取消了,监管跟不上;监管跟上了,服务还不足。另一个突出表现是,改革浮于表面,缺乏创新,一放了之,改革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在一些领域放任自流、重审批轻服务的工作方式还没有扭转过来……这些都制约着海南在行政审批上继续发挥特区优势。

  争创“海南范例”,必须服务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

  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和构建符合海南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环境。特别是对当前的海南来说,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要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然而,从市场的需求来审视,改革的空间仍然很大。我们看到,部分中介机构形成新的“垄断”,随意收费,无人监管,背后是一些行政权力“明放暗不放”,披上了中介机构的“马甲”,通过各种渠道与审批部门进行利益输送,吞噬了市场主体本应享受到的改革红利。我们看到,海南大学一个国家级建设项目两年没完成审批,一些重点项目资金长期趴在账上,折射出简政放权中的各自为政,措施不配套,一些审批互为前置条件,影响了改革的整体效果。还有改革的法规障碍亟待破除、权力下放后存在接不住管不好现象等等,海南的发展环境仍然需要通过加快改革来改善。

  争创“海南范例”,必须回应好民生期待。

  中央已经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之逐一对照,海南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通过更大力度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民生福祉,降低行政成本,带动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带领全省900万人民奔小康。

  从当前群众的呼声来观察,改革力度与民生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老百姓反映改革还不够“解渴”,一些改革事项没有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物质与利益的好处,体现出改革的“含金量”还不够高。比如,一些取消和下放的权力不是核心,部分精简的审批事项事实上是多年来很少申请甚至无人申请的“僵尸”事项;比如,责放权不放,或者下放“权小责大”的事项,利益集中的抓住不放;再比如,行政审批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行政手续繁琐、信息不共享,“证明你是你”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企业、群众办事仍然很不方便,“办事难”没有根本改变。甚至于出现了我省全国劳模因为“盖章难”差点失去申报资格的事件,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值得每一个手握行政权力者深思。

  深化改革“三板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在新的历史使命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愈加彰显。那么,深化改革这把刀应该从哪里切入,才能准确地切中病灶,处理好“”与“”、行政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切实转变?

  传统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向纵深,关键是从行政权力的“痛点”着手,向最脓最烂的疮疤“再砍一刀”,打通行政审批的各个关节。这就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勇于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紧抓住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明确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措施和途径,真正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趟过“深水区”。

  对行政权力“再砍一刀”,首先是精心谋划,跑出深化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按照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明确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还要进一步制定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突破个别深化改革的法规障碍问题,从法律层面厘清权责边界、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万事开头难。今年4月,我省审议新一轮简政放权工作时,个别部门竟然对应该清理精简的审批事项拖延推诿,没有及时上报。越是不主动、不改革,越是触及了权力的“痛点”,省委、省政府以雷厉风行的行动,再取消和下放107项行政审批事项,不再保留275项行政管理服务事项,为新一轮简政放权开了好头。因此,跑出“最先一公里”,尤其要对准“痛点”猛砍一刀,在建设项目审批、中介服务、审批权力上网、涉企收费、公共资源全省统一管理等重点上取得突破,砍掉部门权力的“自留地”。

  对行政权力“再砍一刀”,重点是果断出击,消除“中梗阻”。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痛斥部分部门通过设置“旋转门”、“玻璃门”,对审批权力明放暗不放,把权力转移到中介机构,形成利益输送的“二政府”、“红顶中介”,吞噬了企业和群众的改革红利。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省级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的全面规范清理作出了部署,公开了清理事项。各级政府要坚决落实好相关工作,接受群众监督,以更大的力度破除行政审批中的“隐性权力”和“潜规则”,坚决杜绝“躲猫猫”式的简政放权和改革力度“逐级递减”的现象。

  消除“中梗阻”,最终是要消灭滋生各种“潜规则”的土壤。凡是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自担风险、自行调节的事项,能不能一律取消审批?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是不是一律交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凡是直接面向基层、利于地方发展的审批事项,应不应一律下放市县?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给出人民满意的答案。

  对行政权力“再砍一刀”,关键是以“一砍到底”的勇气,打通“最后一公里”。改革的全部出发点和最终归属点,就是要让广大群众、企业和社会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在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增强获得感。这方面的工作重点,是落实好国务院“五个再砍掉一批”的要求,即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再砍掉一批审批中介事项,再砍掉一批审批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再砍掉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的关卡,再砍掉一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通过这些举措,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减轻他们的负担,鼓励支持创新创业。

  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尤其要紧紧扭住涉及利益大、群众反映多的事项,特别是对各类直接间接收费项目、涉及民生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开展清理,强化监督,把改革的成果实实在在体现在老百姓的利益上。比如,我省正在推进的工商登记“三证合一”,企业普遍欢迎,但也觉得还不够“解渴”。能不能抓住机会进一步推行“三码合一”,最终实现企业注册“一码一证”?这需要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以更大的努力回应好民生期待。

  事实上,就如何对行政审批“再砍一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进行了具体的工作部署。当前,如何确保这些要求部署落实到各部门的改革行动上?根本的还是要依法改革、阳光行政。一方面,要用法治的办法解决法律层面的问题,改变旧有利益格局和体制“惯性”,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一方面,要用科技的手段固化审批的权力,用电脑和网络实现审批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动“全省一张审批网”建设,特别是要把利益集中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事项全部放上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广泛的监督,推动改革不断深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越是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就越是觉得改革不够、不足,越要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海南必须以高度的改革自觉,形成不断深化改革的良性循环,使“改革惯性”成为大特区的显著标志。

  改革锤炼新作为

  改革难,革自己的命难上加难,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这样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正如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多次指出的,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真放、真砍,“砍出血”,“勇于割自己的肉”,主动放权让利。

  这样砍下去,会疼吗?答案也是肯定的。经过10多年的改革实践,容易的部分都已改完,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牵着肉、连着筋,一砍就要触动到盘根错节的利益,砍下去肯定很疼。但如果任由其滋长,就有可能发展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毒瘤,所以忍痛也得下刀。

  刚刚结束的全省半年经济工作会议透露,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在“三期叠加”矛盾逐步凸显、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正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大力推进新一轮简政放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活力,改善了项目投资环境,鼓励了创业就业,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生动的实践彰显了改革的魅力,也要求我们拿出更大的作为。

  古人曾谆谆告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如何在改革的阵痛和利益的纠葛中,将改革按照既定的路线图一改到底,将改革的“三板斧”一砍到底,这才是对每一个改革者真正的考验。

  把改革一改到底,需要树立三种意识。

  一是服务意识。在一个企业家座谈会上,有企业直言不讳地说,海南政务环境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人家出发点是只要没有规定就可以做、鼓励做,海南则是有了规定才给做。每一个公务员,都要切实把思想意识从高高在上的裁判员,变为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员。值得注意的是,前一阶段的改革以“”为主,在下一步深化改革中,不能只“”不管,要做到放管结合,加强对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履行起政府的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是创新意识。改革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创新来解决;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推动改革的深化。互联网懂吗?动漫游戏会展产业都需要啥?不少颇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表示,一些审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了解、不学习,还用老一套来看问题,根本无法沟通,甚至成为创新创业的“绊脚石”。

  创新还要抓住机遇。当前,海南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许多机遇,有国家赋予优惠政策的机遇、“一带一路”的机遇、生态立省的机遇等等,要善于利用这些机遇推动改革。比如,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对行政审批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在“多规合一”的约束和指导下最大限度精简审批?能不能用园区的整体审批涵盖入园项目的一个个审批?这些机遇,都要通过创新来把握。

  三是开放意识。要打开大门深化改革,把主要由政府部门“端菜”变为让人民群众“点菜”,改革导向根据百姓需求确定,改革过程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改革成效由市场和公众来评判。

  把改革一改到底,还需要找准三种状态。

  一是勇于负责的心态。政府的自我革命,靠“赶鸭子上架”、“拨一下跳一下”是做不好的。各级政府必须以积极的改革态度、主动的改革行动,承担起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本领域的改革责任,通过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这也是切实坚持服务于改革大局、眼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能够忍痛“割自己的肉”、“砍自己一刀”的前提。

  二是马上就办的动态。能不能“一改到底”,重在落实。面对未来5年、甚至10年的目标任务,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的紧迫感,以“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落实改革部署,全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是廉洁自律的常态。在许多部门,“再砍一刀”之所以砍不下去,不少背后都有利益的关联。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自觉成为深化改革的推动者。要对有令不行、阳奉阴违甚至阻挠改革的,要严肃问责,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对行政权力的垄断。还要把改革纳入激励机制和工作考核,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锻炼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使改革精神深入海南干部的素质修养之中。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时代的钟声已经敲响,呼唤着我们走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轨道。这凝聚着勇气与担当的“再砍一刀”,当像公孙大娘,以快刀斩乱麻的气势,一刀快似一刀的改革举措,把固化的部门利益和行政藩篱斩落历史的沟壑;当像庖丁解牛,深入行政体制改革的肌理,游刃有余解开困扰发展的痼疾,推动政府行政更加符合市场的规律和人民的期待。

  在机遇与困难交织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更要高扬改革的锋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有力地破解改革遇到的矛盾,激扬起深化改革的时代风暴。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送达纳税人
  “收到税务局减税降费红利的明细短信,感觉就像我们交话费能看到消费明细一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公司减了多少税,还能清楚地了解不同税种减了多少。”海南中化橡胶有限公司王会计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短信账单。截至7月申报期,该公司享受增值税减免167432.国家税务局
新版电子税务局9月1日全省上线
  截至8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在澄迈等5个市县(地区)试点上线运行的新版电子税务局,试点运行情况良好。试点地区有1.国家税务局
政策红利全面释放 海南上半年共减税降费66.75亿元
  减税降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红利频出,在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贸港的背景下,我省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我省减免税额合计66.国家税务局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给企业最直接的获得感
  “尊敬的纳税人,截至2019年7月申报期,国家税务局
海口试行“无税不申报”制度减轻办税负担
  新华社海口7月23日电(记者吴茂辉)海南自由贸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