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精准就业“造血式”扶贫
专家论坛:精准就业“造血式”扶贫
——海南省就业扶贫工作探索与思考
来源:今日海南 作者:赵微
实现发展是扶贫开发的第一要务。我省各级就业部门抓住就业工作与扶贫工作的契合点,上下一心、积极探索,把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劳务协作、就业服务等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带动贫困劳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全省初步建立“同一政策、同一平台、同一服务、同一待遇”的工作新格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我省就业扶贫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精准识别,夯实就业扶贫工作基础。为提高就业扶贫工作精准度,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组织全省就业部门从47.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筛选出有就业意向、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贫困人口21.2万人,将其列为重点就业服务对象。依托基层就业工作平台、行政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省人力资源开发局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开展调查摸底,对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了解其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对已就业的,了解其就业单位、联系方式、薪资待遇和工作诉求。打破就业失业管理系统业务专网只能覆盖到市县一级的限制,开发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系统,让村镇一级人员直接参与就业扶贫工作,使就业数据更加准确、及时。
各级联动,共促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为完善全省就业部门联动机制,省人力资源开发局领导包片、干部挂点,深入各市县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先后联合陵水、临高、琼海、文昌、澄迈等市县就业局举办6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又从去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开始,连续每月组织一场全省联动的就业扶贫专场招聘活动。累计组织企业1475家,提供就业岗位5.5万余个,吸引3.7万多人参加求职活动,9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招聘地点主要设在村镇一级,全省同一主题、同一时段多点实施,将就业岗位直接送到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去年全年,全省共组织128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为近7.7万农村人口牵线搭桥,2.3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受益。各市县就业局还联合当地相关部门,组织贫困劳动力从事居家就业和灵活就业。
精准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以职业技能提升为重要手段,全面提升农村贫困人口技能水平,逐步推动劳动力由体能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省本级职业培训工作在组织和监管上发力,首次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海南新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20家培训机构承担省本级职业培训,涉及就业专项资金1200多万元,避免了资金分配不透明,提高了培训机构质量。在对培训班的监管方式上,全部配备远程监控和人脸识别考勤,基本实现了对培训过程的全程监管。各市县就业局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劳务协作,全面拓宽就业渠道。依靠区域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推动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和邻近城市发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作用。省人力资源开发局与广东省海南务工人员服务协会签订《琼粤劳务输出框架协议》,推动我省与广东珠三角地区建立劳务输出长效机制。按照协议,服务协会初步提供了3.3万个岗位,我省就业部门根据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筛选分类并组织人员报名,联合广东省就业部门,共同做好赴粤就业贫困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工作,提高输出劳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文昌、乐东、儋州、澄迈、琼海等市县建立了广州、深圳务工人员服务站,三亚、乐东、昌江等九市县建立琼南就业合作平台。
目前我省就业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政策措施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扶贫工作需要。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贫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就业政策的普惠性,但在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灵活的特点方面,政策的特惠性稍显不足。同时,在职业培训方面,现有的相关政策中规定的培训工种和培训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培训需求,培训机构偏向补贴额度高、申领门槛低的培训工种,而针对我省重点产业和地区特色产业的培训不够突出。在政策出台的及时性上,各市县也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截至去年底,全省仅有海口、三亚、儋州、万宁、琼中和定安6个市县出台了就业扶贫工作或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市县就业局受编制限制,人员配备不足,如白沙黎族自治县就业局公务人员仅3名,临高县就业局至今没有实现参公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全省没有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市县就业部门目前仅海口、三亚、琼海、陵水等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在经费上,很多市县长期存在资金匮乏情况,甚至有个别市县就业局开展招聘这种常规业务,都要向地方政府申请工作经费。到乡镇一级,就业服务平台问题更为突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中机构、经费、场地、人员难以保障,严重制约了就业扶贫工作的精准开展。
贫困劳动力主动参与就业扶贫的积极性不高。有些贫困劳动力将扶贫看作一项福利,等、靠、要思想严重。为鼓励贫困劳动力参加扶贫专场招聘活动和职业培训,有的市县包车拉他们到活动地点,并给每人每天80元的交通伙食补贴,即便如此,还是有部分人不愿走出家门口。在就业观念上,有的贫困劳动力对岗位要求较高,希望离家近、岗位体面、不受约束、待遇高。海口一家饲料厂开出3000元月薪在定安县招聘投料工,有不少贫困劳动力却认为工种名称太难听而不愿应聘。
深入开展就业扶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积极创新,落实和完善就业扶贫政策措施。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就业扶贫的工作部署。各市县要充分整合人社、扶贫办、工会等部门资源,充分利用就业补助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和工会专项资金,从我省贫困劳动力自身特点出发,尽快制定出台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二要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尽快修订我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在培训主体上,要突出职业培训机构、企业与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在培训对象上,要关注新生代和新入职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培训工种上,要更加符合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在培训模式上,要更加体现“扶上马,送一程”的培训特点;在考核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实效,提高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率。
改进作风,提高就业系统整体工作能力。就业系统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各市县就业局领导,要充分认识就业扶贫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敢于直面矛盾,乐于俯下身子,善于解决问题。各级就业部门要落实责任,明确就业扶贫工作各项时间节点,对重点任务、关键指标,层层传导压力,以责促行、以责问效。要加强就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的决策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在就业扶贫工作中研究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开辟新途径。
统筹资源,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首先,要完善就业扶贫工作基础保障。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我省“将县级以上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和县级(不含)以下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的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等方式,充实基层就业工作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多方协作、资源共享的网络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就业”工作进程。其次,要提升就业服务工作精准度。进一步完善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岗位数据库,提高专场招聘活动服务的针对性和招聘的成功率,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再次,要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定率。健全企业联系制度,加强对贫困劳动力上岗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切实维护其劳动权益。对就业后又失业的,及时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帮助其尽快上岗。
广泛宣传,强化就业扶贫舆论导向作用。一是要坚持扶贫与扶志兼顾,引导贫困劳动力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其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充分利用扶贫电视夜校的集聚效应,开展就业扶贫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及时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诉求和意见建议,定期发布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将行政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培养为就业扶贫工作生力军。三是大力宣传促进就业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进展成效,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引导贫困劳动力、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就业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