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校董有钱 而是权力无价

11.06.2014  16:44

  在一些高校,每人每年给高校捐资便可成为“校董”,获得相应的“点招”指标。一企业主称,他是某知名高校的“校董”,每年向这所高校捐100万,作为“回报”,每年学校招生时就会给一个“点招”指标。“这个名额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亲属用,也可以送给生意合作伙伴或有所求的官员。”(6月9日《新京报》)

  有钱就是好,花上一百万元,就可以做知名高校的“校董”,就可以获得一个“点招”的指标,而且这个指标可以像从商店买的名烟名酒一样,既可以自用,也可以送人,真的让人很羡慕。

  不过,更令人羡慕的不是这些有钱人,而是掌握着招生名额的学校。农民种菜还需要种子、化肥、农药,招生名额则是没本的买卖,根本就不用学校多付出任何成本,却一转手就可以收到大笔真金白银。人家某些教职工子女则根本不用花钱,就能够得到花巨资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而更牛气的,则是能够管住学校的那些人。“一些高校也不得不留一部分‘点招’指标,以应对来自上级领导以及对学校有重大贡献的各界人士的压力。”这些人,恐怕事情办得更简单,甚至不用自己出面,只需要一个字条或者秘书的一个暗示,学校就得乖乖地帮人家办理。

  可见,通过违规的“点招”进入高校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种人:有钱的、有权的和教职工子弟。财大气粗的“校董”们,从本质上讲只不过是花高价买来了一次性使用的权力而已。他们看似风光,实际上只是属于里面的“低端”群体。后两种人不但可以靠“点招”上学,而且连钱都不用花。如果说有权者是在“吃肉”的话,有钱的“校董”只不过在跟着人家“喝汤”而已。

  权力可以通吃,有钱的购买来权力也可以跟着吃,这不仅是在高校招生当中存在。在职务提拔、商业招标,以及各种各样的与利益有关的事情上,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有权的办事一句话,有钱的办事花钱买,既无权又没钱的只好在网上发牢骚,这种情形人们早已司空见惯。

  大学校园之所以不再是净土,是因为社会大环境使然,整个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以割裂来看。从这一点上讲,想要杜绝高校招生腐败,我们也不能只把目光放在高校。只有整个社会的行政权力运行都规范有序,高校的招生工作才能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