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海南题材电影探索本土化与现代化接轨
电影《奔格内》以全国道德模范苏金兰(左)事迹为原型创作
冯小刚电影公社开业成为海南电影界的一件大事
在上个月举行的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与海南文联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摄制《奔格内》、《我们的海》和《青春作伴好还乡》等三部海南题材电影,响应国家五部委号召,打造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电影作品。
今年7月,中国影协及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正式启动“电影项目投资评估服务平台”,为优秀电影项目提供研发、评估、融资的全方位服务,帮助优质、弘扬“中国梦”的电影项目进入商业市场。这次该项目和海南省文联一口气签约3部电影,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电影算得上是海南文艺创作中的难言之隐: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缺乏高水平从业者。在此情形下,海南电影该走出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这三部电影无疑是一个探索。
10月15日下午,刚刚飞抵海口美兰机场的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刘浩东和编剧喻彬顾不上休息,直接乘车赶往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电影《奔格内》进行实地采访和剧本修改工作。
借助外来力量创作电影在海南省早有先例,但是像这样从筹备初期就开始介入,并且一路跟踪到剧组成立、摄制过程、对接市场等整个过程的,在海南省尚属首次。省影视家协会秘书长林青告诉记者,这三部电影的创作在每个环节都争取做到精益求精,为海南本土电影的创作摸索一种新模式。
海南题材 清晰定位
一口气和海南签约3部电影的合作,刘浩东说看中的就是其中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也是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电影作品首要元素。
据介绍,《奔格内》、《我们的海》和《青春作伴好还乡》是省文联自去年开展“海南人的幸福生活”系列数字电影剧本征集活动以来,涌现出的优秀之作。林青告诉记者,《奔格内》以海南省的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苏金兰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海南黎族乡村中一户人家几个智障孩子在村民和社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其中一位成为世界特奥会冠军的故事。《我们的海》则以琼海潭门渔民世代远赴南海捕鱼为线索,展示了渔民和大海风浪拼搏的壮观场面,彰显了当代渔民坚守南海、守卫国土的坚强决心。而《青春作伴好还乡》表现的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历经艰苦,坚持志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故事,影片将会对“城镇化”等当代课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全片分量更加厚重。
刘浩东说,这三部电影策划到位、定位清晰,为今后的拍摄和后续操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遵循规律 打造精品
按照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与省文联的合作协议,这三部电影的剧本初稿由省文联负责创作,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合适的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对剧本进行修改提高,并上报国家五部委申请“中国梦”主题电影创作经费补助,双方还将在市场运作等方面展开合作。
电影是一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艺术,有自身的规律。林青说,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保证海南的电影创作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而在刘浩东看来,这三部电影在气质上的迥异,也是吸引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的重要因素。“《奔格内》地域性和民族性鲜明,可以做成精美的艺术片,走国际路线;《我们的海》的目标则瞄准商业院线。”刘浩东说。
制作精良是双方对这三部电影的共同要求。林青说,以往那种20多天就拍摄一部电影的现象绝对不能再发生,所有的环节都必须按照专业的电影拍摄要求来完成,确保电影的质量。
锻炼队伍 积蓄力量
已经启动创作的《奔格内》计划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开机,林青告诉记者,包括《奔格内》在内的这三部电影都将全程在海南拍摄。除了展示海南形象外,打造本土的电影创作专业队伍,也是这三部电影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有着天然摄影棚美誉的海南在吸引众多剧组前来拍摄的同时,也会被埋怨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导致成本过高。林青说,一部电影除了主演外,还需要许多群众演员和技术娴熟的幕后工作人员,而这些一直是海南的短板。“必须要培养本土的演职员队伍。”林青介绍说,为了激发本土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情,省影视家协会去年发起了“DV看海南”系列创作活动,资助年轻人动手拍摄微电影。在已经完成的琼中、陵水两站拍摄中,涌现出了好几部精品,一些年轻的影视创作爱好者也崭露头角。
“希望通过参与这三部电影的创作,能让海南省的电影生产产业链变得完善起来。”林青说,海南不应当仅仅是电影拍摄的外景地,更应该成为生产地、出品地。多年来,海南的电影创作力量一直处于人数少、水平低的状态。近年来,冯小刚电影公社、长影世纪城等国内大型电影机构纷纷进驻海南,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培养人才、积蓄力量,迎接海南电影事业实现新的腾飞。(记者 戎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