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关闭“便民门诊”并无不妥

28.08.2014  11:36

  从医疗分级管理角度看,处于医疗平台最高点的三甲医院,就该针对有些治疗难度的专科病人,而“便民门诊”之类的工作就该被分流到社区。

  近来,北京10余家三甲医院以各种原因关闭了“便民门诊”,这使得有些慢性患者的取药过程变得繁琐。为此有市民在《新京报》发表文章,认为取消“便民门诊”是因噎废食。

  作为深受市民喜爱的综合医院,将服务内容减少了,乍看起来的确不利于患者。可往深处思考,诸如北医三院、朝阳医院这样的三甲医院,还要抽出专门的医疗资源,专门为一些慢性病人实施几乎没有什么诊疗内容的“便民门诊”,合乎其功能定位吗?

  从世界范围看,将医疗资源进行分级管理是大势所趋。但其本意不是为了区分这些医疗资源的良莠,而是为了让不同的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站在医疗分级管理的角度看,处于医疗平台最高点的三级综合医院,其定位就是针对那些有一定治疗难度的专科病人,而不是不设门槛。事实上,在其他设立了医疗机构分级管理的国家,三级综合医院连普通门诊都极少,所有的病人都要先上社区医院或急诊处就诊,如果这些医疗机构处置起来有困难,或治疗效果不好,才会转诊到上层的三级医院。

  可在我们这,很多三级医院的人流有时比火车站还挤,医生看病完全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对待产品,患者难以体会到三级医院应有的服务。与此同时,许多一级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这未必是因我们的一级医疗机构水平差,而是三个级别的医疗机构分工不明确,更没有一个自下而上的就诊流程,患者简单地认为三级医院的水平更有保障,所以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奔着三级医院走;认为北京的医院更好,所以扎堆赴京看病。

  以慢性病开药为例,这几乎是最简单的一种医疗服务,从医院的分工管理上讲,这完全该由社区医疗机构来承担。而三级综合医院开设以开药为目的的“便民门诊”,说得严重点,这是种越俎代庖,是对初级医疗机构的打压,其结果必将使得基础的医疗机构更加薄弱。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发挥初级医疗机构的作用,将类似于“便民门诊”一类的工作回归社区,逐步提高三级综合医院的门诊门槛,改“小病上社区”的理念为“初诊、开药上社区”。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医政管理部门应改变当前在管理上对社区医院过多的限制。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不少慢性病人的常用药在社区医疗机构买不着,逼着他们去三级医院。由此可见,适当放开社区医疗机构的用药权限,应是为三级医院分流病人的第一步。